手機的鈴聲響了,是臺灣那邊打來的。
事情是這樣的:我的妻子患類風(fēng)濕病10年多了,完全失去了行走能力。今年被診斷為一級殘疾。我在外面打工,平時妻子的吃喝拉撒全部由上高中的兒子放學(xué)回來照料她。眼看兒子快外出上大學(xué)了,妻子的生活照料問題必須解決,保姆肯定請不起,她提出跟兒子走我不同意,我提出跟我走她不同意。她說只要解決行走問題,她可以在家自己照料自己。于是,我們就向社區(qū)提出了一輛殘疾輪椅的申請報告。5月份,我們領(lǐng)到一輛由臺灣“曹仲植基金會”資助贈送的輪椅。細心的妻子發(fā)現(xiàn),輪椅上有一份基金會要求反饋受贈人家庭情況的告知,于是她囑咐我寫一封感謝信寄過去。
這個電話就是“曹仲植基金會”打過來的。電話是曹仲植先生要求秘書打來的,電話里她告訴我,感謝信是她讀給曹老先生聽的,他聽了非常感動。她還告訴我曹老先生已經(jīng)102歲了,基金會已經(jīng)辦了22年,僅輪椅已經(jīng)向國內(nèi)贈送出50多萬輛,我們這封感謝信是第一封。所以,她在電話里反復(fù)說著感謝。接下來,她讓曹老先生和我通了話。曹老先生說他感到“非常欣慰、非常感動”,又是一通感謝。
我聽著電話,心里五味雜陳。如果不是妻子的督促,我是否也會忘記“感恩”?我們是受到資助的人,理應(yīng)我們感激不盡,怎么現(xiàn)在倒過來是102歲的老人跨山越海地打來電話反復(fù)表示感謝,還說更有信心將基金會辦下去。
從什么時候起,人的心變得粗糙了呢?中國人不是早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美德嗎?當(dāng)然,受贈的人都是困難一族,無力涌泉相報,可是,一封感謝的信不過舉手之勞。我慚愧,替50多萬人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