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直腸脫是直腸末端一部分黏膜或直腸后部全層腸壁脫出肛門之外而又不能自行縮回的一種疾病。此病多發(fā)生于架子豬、仔豬,育肥豬較少發(fā)生。
1. 發(fā)病原因 直腸韌帶松弛,直腸黏膜下層組織和肛門括約肌松弛、盲腸先天性發(fā)育不全等是造成直腸脫的主要原因。直腸脫的誘因有長期便秘、下痢、強力努責等。
2. 臨床癥狀 豬直腸脫在臨床上分為三種類型,即脫肛、直腸全層脫出和直腸及結腸全層脫出,在此主要介紹直腸全層脫出。臨床可見脫出直腸呈圓柱狀或圓球狀,初期直腸黏膜充血,呈紅色,隨著時間的延長,脫出部淤血水腫、呈暗紅色,直腸表面甚至出現壞死、形成結痂,嚴重病例直腸破裂。病豬排糞困難,精神沉郁,食欲不佳,不斷努責,重癥者可出現死亡。
3. 保定與麻醉 病豬側臥保定,采取前低后高體位,對其后海穴注射3%鹽酸普魯卡因20~30毫升,以麻醉直腸后神經,減少直腸努責與收縮,以利進行手術。
4. 手術治療 治療原則是將脫出直腸整復固定,防止破裂感染。脫出直腸先用溫熱的0.2%高錳酸鉀溶液清洗,除去污物,并剪除壞死的黏膜和穿刺腫脹的黏膜放出血水,然后在脫出直腸上涂土霉素軟膏或撒布800萬單位青霉素鉀粉,再將脫出直腸還納回正常位置。為防止直腸再次脫出,用彎三角針系上10號縫合線,線末端穿上青霉素瓶塞或礦泉水瓶蓋,左手食指和中指伸入肛門內固定,右手拿止血鉗夾針從距肛緣1.5厘米的6點鐘處進針,經皮下于3點鐘處出針,再讓縫針穿過一膠塞,并將此膠塞推至3點鐘處與肛緣皮膚密接;再依次從3點鐘、12點鐘、9點鐘邊緣進針,經皮下于12點鐘、9點鐘、6點鐘處出針,按以上方法穿過和處理一膠塞;最后縫針再穿過6點針處的膠塞,此時將繞肛門一周的縫線逐漸拉緊,使肛門收縮至小豬1指左右、中大豬2指左右,并打活結,既要保證豬排糞不受較大影響(排糞仍有努責動作),又不能讓直腸再度脫出。
5. 術后護理 ①抗感染。用適量抗生素,根據病情實施對癥治療,連用3天,每天2次;或連用補中益氣湯7天,方劑為黃芪50克、白術40克、陳皮30克、升麻15克、柴胡15克、黨參30克、當歸25克、炙甘草30克(中、大豬用量),共為細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或用蓖麻子或葉搗爛放入肛門內,外用紗布包實,每天1~2次,連用7天。②加強管理。飼喂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的多汁飼料,并適當減少喂量。注意排糞是否通暢,如排糞困難,打開線尾活結,適當放松;如排糞時見直腸易排出肛門外,打開線尾活結,適當拉緊。術后恢復良好,7~10天可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