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影評人,文藝評論家
20世紀70年代初,瓊瑤電影因為其它的文藝片和武俠片的出現(xiàn),光彩一度黯淡。但是,1973年,瓊瑤電影又開始重振旗鼓。
這一年對于華語影壇的確是個重要年份。臺灣當局宣布:膠片進口稅率降低為13%,臺灣影片娛樂稅不得超過30%。這一年臺灣電影的總產(chǎn)量第一次達到了世界第二。瓊瑤片的重要導演李行,在遠離瓊瑤片數(shù)年后,也在這一年心情復雜地回到了瓊瑤電影工業(yè)中,拍下了創(chuàng)造票房奇跡的《彩云飛》《海鷗飛處》《心有千千結(jié)》。
在這個富足的年代,瓊瑤小說和電影開始模式化,代替了往日大時代支撐的痛楚愛情,是溫情脈脈的城市男女故事。所有這些作品,在開始寫作時就已預(yù)計到了改編電影的可能,例如《人在天涯》。七十年代中期小說出版時,電影就已開拍,小說封面人物就以電影中的主人公為模特。
受到這種形勢的驅(qū)動,瓊瑤和平鑫濤又開始涉足電影界。1976年他們創(chuàng)立“巨星”電影公司,此后瓊瑤的所有作品都由“巨星”拍攝,瓊瑤終于完全左右了自己的小說改編電影的主動權(quán),也掌控了“瓊瑤”這個產(chǎn)業(yè)的又一塊收益。吸取了“火鳥”失利的教訓,又有整體電影創(chuàng)作的良性環(huán)境作后盾,“巨星”運作非常成功。它的第一部作品是武俠明星陳鴻烈擔任導演、劉立立擔任副導演,林青霞、秦漢主演的《我是一片云》,主題歌和插曲由鳳飛飛演唱。這部作品預(yù)算的三分之一都用在宣傳上,電影開拍,宣傳啟動,1976年12月31日,《我是一片云》在萬國戲院首映時,觀眾如潮涌來。“巨星”拍攝的瓊瑤片,從此常能爭取到春節(jié)前后的檔期。
整個七十年代,得到瓊瑤認可的瓊瑤電影有22部。1973年由宋存壽導演的《窗外》則不在此列,這是在沒有獲得版權(quán)的情況下拍成的,并因此引起一場長達一年的訴訟,最后的結(jié)果是影片未能在臺灣上映,有關(guān)人員被判刑,但電影卻令林青霞一舉成名,并從此成了瓊瑤片當仁不讓的代言人。
七十年代是瓊瑤片鼎盛時期,重要作品有1971年的《庭院深深 》、1975年的《女朋友》、1976年的《浪花》、1977年的《人在天涯》, 這些電影,得到過金馬獎的多個獎項,讓許多導演和演員從中受益。
八十年代是個務(wù)實、理性的年代,一成不變的瓊瑤“三廳電影”,和其它風格近似的文藝片,在這個時期開始受到了冷遇。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初的瓊瑤電影,幾乎全都由劉立立執(zhí)導,雖然劉立立很得瓊瑤夫婦的賞識,但是她和此前那些拍過瓊瑤片的導演比起來,顯然不及他們那樣健康清新,大氣寫實,而且因為過于“遵命”而喪失風格,唯美畫面、大同小異的場景,終于成為瓊瑤電影走下坡路的內(nèi)因。
1980年后,臺灣拍攝了七部瓊瑤電影,有1980年的《金盞花》,1981年的《聚散兩依依 》《夢的衣裳》,1982年的《卻上心頭》《燃燒吧!火鳥!》《問斜陽》 ,以及1983年的《昨夜之燈》。一樣還能捧紅新人,一樣偶有人山人海的觀看場面,但卻風光不再。而一件意外事件更促成了這個溫情脈脈的瓊瑤電影時代的終結(jié)—1982年,《問斜陽》快拍完了,照例選了春節(jié)檔期,另一家有特殊背景的影片公司,為爭搶這個檔期,將一只血淋淋的狗頭放在了電影院董事長的車里?!熬扌恰狈艞壛诉@個檔期,瓊瑤夫婦出國度假。
第二年的三月,最后一部臺灣拍攝的瓊瑤電影《昨夜之燈》上映。上映前,“巨星”公司在《中國時報》和《聯(lián)合報》上,刊登出整版廣告,宣布“金盆洗手,退出江湖”。
但在大陸,“瓊瑤片”卻正在風靡一時,小說銷量驚人,上海的電視臺開風氣之先,趁著瓊瑤電視劇還沒有引進之機,拍攝了許多瓊瑤電視劇。在電影方面,有一部聲稱“只借用了瓊瑤30%故事”的《地獄天堂》(故事取自《失火的天堂》),雖然態(tài)度認真,卻使瓊瑤很不悅。得到了瓊瑤承認的,是1989年由史蜀君導演 ,尤勇、 宋佳、金夢、焦晃主演的《庭院深深》,故事簡潔,場面干凈,音樂大氣,宋佳氣質(zhì)優(yōu)雅,眼神又有內(nèi)容,和歸亞蕾版、劉雪華版的章含煙比起來,另具風采。
瓊瑤電影的終結(jié),的確是一個時代的終結(jié),無論那個時代如何被一些人詬病,都將被另一些人長久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