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雷鋒是個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而雷鋒精神也成為奉獻、進取、勤儉和樂于助人的代名詞。在學校,如果哪個班級能夠以雷鋒命名,就意味著這個班級不同尋常了。
2011年3月5日,北京市京源學校初二(1)班光榮地成為了學校的“雷鋒班”,身為班長的種潼薇代表全班接過了學校領導授予的旗幟。從那天起,她就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又重了幾分。因為在“雷鋒班”當班長,不僅需要自己以身作則,事事帶頭,還需要將班級凝聚成一個整體,使大家齊心協(xié)力,共同進步。
在種潼薇的帶領下,初二(1)班的同學都熱心于各種公益活動。他們不僅經(jīng)常到學校附近的八角社區(qū)開展各種義務服務活動,還曾去坐落在那里的小飛象訓練發(fā)展中心,走進“星星的孩子”,給他們送去溫暖。“星星的孩子”是人們對孤獨癥兒童的一種稱呼,那些孩子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fā)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幾乎很難與人交流。但種潼薇和同學們不僅和那些兒童一起講故事,一起做游戲,一起唱歌跳舞,還為那里的特教老師們獻上鮮艷的紅領巾,以表示他們深深的敬意。這些活動,讓大家體味到了關愛他人的意義。
而更多的活動是在校內(nèi)開展的。“十四歲主題班會”是京源學校的一項特色活動。初二上學期,為了籌備名為“翱翔·啟程”的主題班會,作為策劃者之一的種潼薇付出了太多的汗水與努力。從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到題目的安排,從PPT的制作到串詞的編寫,從海報的繪制到節(jié)目的排練,她都親歷親為,不辭辛勞?;I備工作都要放在課后進行,有時為了一幅海報、一個節(jié)目,她甚至要忙到晚上8點才離開學校。正因為她的無私奉獻,在那次班會上,她被大家評為了“感動初二(1)班”人物。同學們在頒獎詞中這樣寫道:“身為班長,她總是把班級放在第一位;身為朋友,她總是會把他人放在第一位。親人近人,不求回報。如果說每一個優(yōu)秀的團體都需要一個支點來撐起,那么是她用她最簡單的言語和行動,支撐起了整個班級。”同學們的肯定讓種潼薇深受感動,更把同學們的鼓勵當成一種鞭策,她知道,只有自己做得更好才對得起大家,對得起“雷鋒班”這個榮譽。
班長是班級的脊梁,因此就需要承受比其他人更大的壓力和責任。一次,學校要舉辦籃球賽,因為班級的同學們都不擅長這項運動,所以沒有人愿意上場比賽。種潼薇就與體委熱情地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并陪著選出的隊員在放學和周六的時候進行訓練。比賽當天,她還組織一支啦啦隊,為場上的同學吶喊助威。盡管比賽結(jié)果并不如意,但賽后,種潼薇還是帶領大家舉行了班會,讓同學們暢所欲言,述說比賽帶給他們的感動和收獲。經(jīng)過籃球賽的洗禮,同學們都感受到,班級的團結(jié)勝過一切,班級的凝聚力比以前更強大了。
有人認為,種潼薇所做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沒什么了不起。但她覺得,雷鋒精神就是憑借一點一滴的小事凝聚而成的,在雷鋒班當班長,能夠把每件小事都盡心竭力地做好,就足夠了。因為浩瀚的江海,不也是靠一個個小水滴匯聚而成的嗎?
(北京市石景山區(qū)文明辦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