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如果家里沒了柴米油鹽,又碰巧趕上周日,可能就要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因為大部分超市和商店周日不營業(yè)。
早在1906年7月13日,法國就立法規(guī)定了勞動者休息的權利,即受雇者在工作6個勞動日之后,必須休息24個小時。因此,除了餐飲、住宿、醫(yī)院、新聞、交通運輸等法律規(guī)定的11個服務性行業(yè)可以采取換休或輪休的方式之外,周日違規(guī)營業(yè)的其他場所會面臨高額罰款。選擇周日作為休息天也并非偶然,一來這個天主教國家保持了去教堂做禮拜的傳統,二來星期天也被認為是重要的家庭團聚日,天倫之樂不能被剝奪。
2007年,薩科奇當選總統后也曾多次公開呼吁,試圖允許人們在星期天工作,但始終無效。作為世界旅游大國的法國,每年接待的游客達8000多萬人次,由于旅游區(qū)周日商店大門緊閉,游客無法正常購物,有人質疑法國商店為何要放棄賺錢的大好機會?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后,才有議員提出給周日“禁商令”松綁的議案。2009年法國修訂了《勞動法》,放寬了對周日工作的規(guī)定,旅游區(qū)的商店可以維持正常營業(yè)。
但是,設定旅游區(qū)的條件非常嚴格,除了巴黎、馬賽、里爾這些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其他地區(qū)都不在此列。想申請成為旅游區(qū)的市鎮(zhèn),需要在此前讓勞資雙方達成協議,才可以落實法令。員工還擁有權利決定是否愿意在周日上班,所以商店即便營業(yè),也可能遇到無人上工的尷尬局面。
(心藍摘自《新聞晨報》2013年8月1日,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