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guān)“我國人民幣存款突破百萬億”“中國人均存款77623元”的消息受到廣泛關(guān)注。不少市民驚呼自己“拖了后腿”。據(jù)測算,以全國人口總數(shù)13.5億計算,截至今年5月底,中國人均存款為32719元。
這年頭,談“人均”需要很大的勇氣。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引發(fā)廣大網(wǎng)友“拖祖國后腿”的吐槽。尤其是,在前些年,統(tǒng)計部門就習慣于用“有個鄰居張千萬”和“我等都是窮光蛋”來做簡單的平均,搞得大家伙一聽到看到“人均”這兩個字,就有種嘔吐的感覺?!叭司婵睢蓖瑯右彩且粋€能夠引發(fā)全體國民“吐槽”的概念。
其實,一項簡單的“人均存款”并不能說明什么。在消費多元化、理財多元化、投資多元化、收益多元化的當下,存款已經(jīng)成為最不合算的理財方式。無論是我國人均存款到底是77623元,還是32719元,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國人賺再多的錢,也不會通過消費來變現(xiàn)幸福。
與“人均存款”相對應(yīng)的一個名詞是“儲蓄率”。作為全球儲蓄率位居最前列的國家,我國的儲蓄率超過50%。與之相反的是,居民的消費意愿卻在減弱。2011年初央行調(diào)查顯示,85.8%的城鎮(zhèn)居民傾向于儲蓄。如果存款的意義僅僅在于賬面的累加,賺錢為存款,個人和家庭的財富只會是一種符號,只有讓國人敢于消費才能真正幸福。所謂的“敢消費”無非是指在消費之后,擁有十足的安全感,即便沒有多少現(xiàn)金,也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學,活著能買得起房子、死后能入墓地……
(綠色心情摘自《山西商報》2013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