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楠的兒子戴維兩歲多了,好像就是忽如一夜春風的事兒,兒子不聽話啦。媽媽只要說這個游戲咱不玩了,戴維立馬說真好玩啊,太好玩了。爸爸如果說外面天兒太熱不出去了,戴維肯定說真涼快呀。去喝飲料,戴維非要站在椅子上,媽媽說你看看滿屋子的人都坐著吃飯,哪有站著的?戴維指著正在點餐的人說,那里有站著的!汗啊。
細心的趙曉楠知道戴維已經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反抗期”了,因為早就有所準備,所以既欣喜又淡定。她認為這是好現象,這說明兒子成長了,有自我存在感了。所以,趙曉楠開始盡量控制自己的脾氣,理解并尊重戴維,相信戴維,滿足戴維的合理要求,跟戴維平等交流。當然也有控制不住的時候,因為媽媽也是凡人嘛,有時候感到累得不行了,戴維還在雄赳赳氣昂昂地跟自己戰(zhàn)斗的時候,她就會失控,使出河東獅吼功。不過,還好,吼完了,趙曉楠會反省,會向戴維道歉、會解釋原因。
孩子在三歲左右時,會進入人生的“第一反抗期”。如果說以前孩子是爸媽的小把戲,那從這一天開始,他就要甩掉綁在身上的線,不再做提線木偶了。他會要求自己的權利,老爸:你不是說今天吃米飯嗎,我偏要吃饅頭!什么,老爸你要吃饅頭,那我偏要吃米飯。只要我跟你有不一樣的說法,那我們就是兩個人,我就不是你們的小把戲了。這個反抗期對孩子的心理成長來說很重要,如果這時候孩子絲毫表現不出你說東他往西的行為來,長大后,孩子往往會性格軟弱、優(yōu)柔寡斷,一句話,就會窩里橫!
如果孩子在第一反抗期過得非常“不好”,爸媽表現很嚴厲,瘋狂打壓,那么孩子很可能會在第二反抗期、也就是說青春期找補回來。那時候他們更有力量了,結果會怎么樣?用腳想想都知道。
有位網友的博文倒是證明了這種說法。
她的孩子是名女孩,出現第一反抗期是在快四歲時。孩子特別喜歡在院子里玩游戲,以前到飯點兒,一喊就回家,可那一天喊了四五遍,竟然置之不理。孩子的爸爸張牙舞爪地威脅、恐嚇,全無用。去院子里拉她回家,她竟然甩胳膊反抗!老爸煩了,直接拉她到一個小黑屋里,鎖上門就走。當然,原本只是想嚇唬一下孩子,但孩子感受的卻并非這么簡單。
終于,青春期來了。孩子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對父母的反抗,媽媽說一句,孩子頂十句。也有默不作聲的時候,那是在孩子咣當甩門躲進小樓的時候?;叵肫鹉莻€階段,孩子的媽媽就感到痛不欲生:“看著她‘ 蔑視 ’的眼神,搞得我自己都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了,自信心嚴重受挫?!?/p>
所以說,得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孩子成長。第一反抗期,你的智慧還夠用,需要足夠的耐心,盡可能平等地對待孩子。到了青春期,積壓的火山一爆發(fā),需要更艱難的修復。
所以,啥時候,也別“打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