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單位門口理發(fā),見老板娘的兒子手持一本《最家長》,津津有味地看著,心竊喜,裝無辜,問:好像,這本雜志是給爸爸媽媽看的,怎么,小朋友也喜歡?
老板娘搶著說:他經(jīng)常拿上面的文章教育我,把我批得體無完膚。
去外地開會,發(fā)現(xiàn)隨行司機副駕駛座上有一本《最家長》,便問這雜志怎么樣。他答:這雜志不錯哎,但我不敢讓我閨女看,怕她學壞了!
學壞?細問下去,才知道,司機老師的女兒,經(jīng)常拿雜志里的某句話來“要求”家長。
一位朋友在我的推薦下,訂閱了《最家長》,因為他工作常年不在家,我的初衷是,讓身居異地的夫妻倆更好地學習如何愛孩子??墒牵媛峨y色地告訴我:以后雜志就給我寄到單位吧,別寄到家里了。
為啥?“唉,我老婆本來對我常年在外不管孩子就嘮嘮叨叨,有了這雜志,仿佛有了尚方寶劍,直接給我勾勾畫畫,記錄摘抄,對我要求更高了,可是,我是人??!哪能條條都做到?”
一身冷汗,又一身冷汗。如果孩子能直接引用《最家長》里的話教育家長,如果這本雜志讓夫妻矛盾加深——固然,孩子指出的家長的問題也沒什么不好,夫妻本來就該同時參與家庭教育,但,我們自己在某些措辭上,是不是也有問題?
我們是不是也帶著指責、抱怨、說教,像有些家長對待孩子那樣,去指責我們的讀者呢?有些標題,有些句子,我們快意恩仇,獲得了嘴巴上的快感,仿佛只有這樣才能讓家長茅塞頓開、醍醐灌頂,但幫助的形式有很多種選擇。一開始我們驕傲于“我們的雜志不是對付孩子的”!但,我們是不是也有點小極端,又把矛頭指向了家長?
謝謝莒縣的某位讀者,在我們去莒縣婦聯(lián)座談的時候,他給我們寫了個小紙條:建議把“你錯了”這個欄目的名字改改,因為他覺得這個名字讓家長看了之后很挫敗。家長們,已經(jīng)足夠忙碌足夠焦慮了……
多好的提點!您看,我們改了,就照您說的,把它改成了“怎么做更好”。
感謝一直在訂閱、購買我們雜志的朋友,我們以后會做得更好。我們相信,并且也在努力著。讓我們一起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