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同性戀嗎?
在我多年的工作中,遇到過很多以同性戀的問題過來咨詢的,尤其是青少年,大多數(shù)是被父母押過來的。其中最小的,是一個不滿14歲的少女。
這個孩子雖然不到14周歲,卻已經(jīng)長到1米72,除了一臉的稚氣,舉止行為倒是很有大人的模樣。打扮中性化,舉止和嗓音也有一種故作的粗獷。媽媽臉色灰黃,聲音黯啞,爸爸則完全是垂頭喪氣的模樣。
孩子的一句問話讓我鎮(zhèn)定了下來:“老師,我是同性戀嗎?”
一個不滿14歲的孩子,正是性別認同過程中的重要發(fā)展階段,如果她在與男生的交往中遇到了困難,或是在家庭性別角色中失去了學習的榜樣,又在這個時候接觸過同性戀人群,很容易讓他們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甚至認為自己也是同性戀。
特殊的家庭權(quán)利結(jié)構(gòu)會給孩子的性別認同造成困難
在咨詢過程中,了解到這個家庭中一個奇怪的互動。前些日子,媽媽想給孩子報個輔導班,孩子堅決不同意,爸爸先是幫著媽媽勸孩子,孩子生氣地跑出去了,爸爸又追出去安慰孩子,并且偷偷地給了孩子一些錢。孩子帶著錢跑出去將近一個星期,把媽媽都快急瘋了。后來,爸爸去將孩子找了回來,卻發(fā)現(xiàn)孩子和同性戀人群混到了一起。
這個家里通常就是這樣,媽媽提出要求,孩子反抗,爸爸先是站在媽媽一邊,然后再偷偷地去支持孩子,最后所有問題全都不了了之。孩子心里既不贊成媽媽的專制跋扈,又看不起爸爸的懦弱,因為不喜歡媽媽的強勢,她在成長的關鍵年齡段,找不到可以學習的榜樣,而身邊的男性又沒有對她產(chǎn)生足夠的吸引力。媽媽是個“女漢子”,爸爸是個“男妹子”,這是造成孩子性別認同困惑的原因之一。
和同性戀團體的接觸是孩子對性取向困惑的重要原因
孩子離家出走以后,本來是跟一個女同學在一起的,孩子的爸爸認為不會有什么危險。結(jié)果通過女同學認識的一位大姐,把她帶到了一個拉拉(同性戀)俱樂部,接觸到了一些同性戀的朋友,并且還在一個拉拉酒吧幫了幾天忙。這就更加深了孩子自己的迷惑。所以,她見我的第一句話就會問我:“我是同性戀嗎?”
我并沒有急于回答她提出的問題,而是告訴她:如果她對同性戀問題感興趣,我們倒是可以一起花一些時間進行討論,以便于對同性戀和自己能夠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經(jīng)過三個月的咨詢,她再也沒有跟我提出過類似的問題。她的爸爸媽媽也開始思考和調(diào)整了彼此的關系,媽媽不那么強勢了。
把男孩養(yǎng)成男孩,把女孩養(yǎng)成女孩——這不是廢話
關于同性戀的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說法,有的說是天生的,不過大多數(shù)心理學者還是認為和成長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對子女不恰當?shù)男詣e期待:獨生子女政策,讓很多有兒女雙全觀點的父母內(nèi)心愿望得不到滿足,那么就有可能把這些愿望投射到那些現(xiàn)有的子女身上去。我曾見過好多把女兒叫“兒子”的家庭,也見到過有些男孩上小學了還梳漂亮小辮,穿花衣服。慢慢地,穿花衣服的男孩開始娘娘腔,被叫作“兒子”的女孩有了爺們兒氣。
隨著社會上“陰盛陽衰”問題的盛行,無論是對強勢媽媽的反抗,還是對無法行使父權(quán)的爸爸的鄙夷,都會變成孩子成長為一個純粹的“男人”或“女人”的障礙。
在成長的過程中和同性戀團體的接觸,已經(jīng)成為被世界公認的,會成為同性戀的原因之一。
父母總是很擔心孩子過早地和異性接觸,對孩子死防嚴守,往往并不在意和同性別人群建立密切的關系。隨著社會的開放,很多原來很隱秘的行為已經(jīng)變得公開和半公開化,同性戀就是其中之一。孩子會有比原來更多、更直接的途徑去接觸到這類人群,而他們的自我還在成長期,如果再遇到一些異性社交關系中的挫折,就更會在性取向問題上產(chǎn)生混亂或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