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飛絮,氣若游絲。
空一縷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此曲便如《詩經(jīng)·關(guān)雎》中有輾轉(zhuǎn)反側(cè)、寤寐思服的君子,養(yǎng)在深閨的幽閑女子只等著君子來好好地君子逑她。年年應(yīng)景的節(jié)氣時,閨閣女子盛裝出行,踏春、賞月、看花燈,顧盼生姿。君子游于縱橫阡陌,或等那驚鴻一瞥,自此傾心,失魂落魄,而后非卿不娶,或?qū)ひ捘窃?jīng)的一瞬心動,期望前緣再續(xù)。一支曲,講出了多少人的心事。
曾幾何時一句“半升紅豆半升黑豆”的暗語在年輕人中傳開,說的人多數(shù)深情中帶著些期冀,希望聽的人懂,聽的人多數(shù)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因此錯過了這段帶著朦朧的古意情緣。多數(shù)人都以為紅豆是海紅豆,它紅而發(fā)亮,從不褪色,像心形的紅寶石,它的紅色是由邊緣向內(nèi)部逐步加深的,最里面特別艷紅的心形,心心相印。但是王維在《相思》中寫的紅豆卻不是我們說的“半升紅豆”?!鞍肷t豆”又名相思子,是一種藤本植物的種子,豆身一半黑一半紅,有劇毒,可以入藥。如此一來,“半升紅豆半升黑豆”就是“一升相思子”,一生相思的意思,這相思毒人衷腸,若得不到彼此溫存,痛苦欲死。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這首《相思》許多人從懵懂學(xué)語時開始背誦到如今已千余年。相思,這個萬年不變的主題,浩瀚青史中又豈止詩人一人反復(fù)吟哦。千日相思只盼一次遙遙望見,等待就會變得無比漫長,因為相思難熬故而需要有個聊以慰藉的信物才好,或一股金簪、一枚玉佩,或幾頁書信、一縷青絲。青燈寂寞寒衾薄,若無此物怎將漫漫長夜挨過。然而這些東西雖然都是近身之物,卻柔情有余、熱烈不足。唯有紅豆是最直接、最真摯的表達(dá)“我愛你”的信物。
詩經(jīng)中《將仲子》一篇中,最后一段“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這句“人言可畏”至今我們還在沿用。字里行間無不是一個女子對自己思慕的男子十分想念又憂畏流言的矛盾心理,感君子牽腸掛肚為傾情損柔腸,奈何我有父母、兄弟、鄰里。其情可憫,實在可憐。
古人也說“愛”,只是這種愛與今天的“愛”相比詞義范圍比較大,雖然如此,我相信在那種情境下,每個收到紅豆的人都會知道這其中的意義。能夠在紅塵之中尋到一個中意之人是多么難得的事情,更多時候,那些被圍在高墻大院中的錦繡年華更容易春愁傷秋,花陰下石桌一角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桌上碟子里擺著兩枚骰子,古人的骰子多數(shù)都是骨制或象牙的,磨出孔后填上一點紅色,就像紅豆那樣,心想著一句:“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奔t豆相思惹人羞,骰子反而更方便在青天白日下摩挲,繼而想念某一個畫面。
《紅樓夢》中有《紅豆曲》,哀轉(zhuǎn)久絕之句良多,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既有相思淚就需手帕揾淚,寶玉挨打后行動不便,叫晴雯替他去看林妹妹,晴雯是個心氣兒高的,不肯“白眉赤眼”的去跑這趟無事忙的差事。最后她帶了寶玉的兩塊舊絲帕去,作為一個傳信的晴雯是不懂其中的意義的,林妹妹接到以后卻懂了其中的意義。
那么寶玉送的這帕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其實這也是借物說相思的。明朝文人馮夢龍有一首《山歌》,歌中唱:“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這般心事有誰知。”
在方言里有句話“無論如何,我橫豎都看不上他”,這話里面也有“橫豎”,就是“無論如何,總之……”的意思,“絲”與“思”諧音,知道了這些解釋,“橫也絲來豎也絲”的意思昭然若揭,不必筆墨冗長,只傳素帕一方,說:“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你”。
懂的人讀出情深意切,不懂的以為是林姑娘愛哭,送她一方帕子勸她少哭養(yǎng)身。既省了因人言可畏而掩人耳目,又傳了最簡單、最深情的意思,實在是個好方法。
編輯/李彧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