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飲酒文化的根基就在于“酒禮”和“酒德”,飲酒作為一種飲食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種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jié)。有時這種禮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jié)就很重要。這種禮節(jié),使飲酒成為文明進程或文化氛圍的一部分,現在宴會上碰杯即為酒禮。
◎古代飲酒禮儀
從西周時代開始,我國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較規(guī)范的飲酒禮儀,它成了禮制社會的重要禮法之一。西周飲酒禮儀可以概括為四個字:時、序、效、令。時,指嚴格掌握飲酒的時間,只能在冠禮、婚禮、喪禮、祭禮或喜慶典禮的場合下進飲,違時視為違禮。序,指在飲酒時,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長、幼、尊、卑的順序,違序也視為違禮。效,指在飲時不可發(fā)狂,適量而止,三爵即止,所謂三爵,指的是適量,量足為止,過量亦視為違禮。令,指在酒筵上要服從酒官意志,不能隨心所欲,不服也視為違禮。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后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腿酥g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飲酒“不及亂”
西周時期,周公就總結殷王朝失敗于酗酒的教訓,以王命的形式,發(fā)表了著名的《酒誥》,第一個提出飲酒要有限制的主張。春秋時,孔子對飲酒也有鮮明的個人見解,他說:“飲酒以不醉為度”“唯酒無量,不及亂” 。
到了唐朝以后,人們飲酒,少有節(jié)制。大約從宋代開始,人們比較強調節(jié)飲和禮飲。至清代時,文人們著書將禮飲的規(guī)矩一條條陳述出來,約束自己,也勸誡世人,如:《酒箴》《酒政》《觴政》《酒評》等。清人張晉壽《酒德》中有這樣的句子:量小隨意,客各盡歡,寬嚴并濟。各適其意,勿強所難。由此可以看到清代奉行的禮飲規(guī)范的具體內容。
◎酒德
何謂“酒德”呢?“酒德”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商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于酒”?!渡袝ぞ普a》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或入藥,或祈福);“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jié)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zhí)群飲”(禁止民眾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簡而言之,酒德就是指飲酒的道德規(guī)范和酒后應有的風度。合度者有德,失態(tài)者無德,惡趣者更無德。
酒德的具體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四條,即飲酒有節(jié),敬酒有禮,代酒有義,贈酒有情。然而,歷史上做到這四條的人物見諸經傳的卻實在不多。
◎“酒德”誠可鑒
“酒”,“水”字旁?!八保岵ㄊ幯?,美不勝收,但“水”也能淹人至死,看來這個“水”字旁的“酒”是輕視不得的。美酒何時不美,古今倡導以酒德治酒者皆如是說“無美德時酒不美”。
◎美在于節(jié)制
酒德的一個重要標志便是“自控”,這正是美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倘若無節(jié)制地勸酒飲酒,則酒越美也就離美越遠。很多人一旦醉酒后的言行常常令其追悔莫及。
近代著名詩人流沙河先生曾寫過《飲酒銘》,仿劉禹錫《陋室銘》而成:“飲不至醉,半酣即停;醉不至狂,微醇即醒;斯是酒德,君子奉行。豪氣常溢盞,仙香自透瓶。吟詩宜獨酌,辦事且同斟。三杯通大道,一座講文明,李白說: ‘飲者留名’”。
細品其銘,先生強調“一座講文明”,不正是在大聲疾呼酒桌上的美即“酒德”嗎?而所謂“酒德”,不也正是流沙河先生所謂的“飲不至醉,微醇即醒”嗎?
◎量力而飲
飲酒不在多少,貴在適量。要正確估量自己的飲酒能力,不作力不從心之飲。過量飲酒或嗜酒成癖,都將導致嚴重后果?!讹嬌耪分赋觯骸吧亠嫗榧?,多飲傷神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飲過度,喪生之源?!薄侗静菥V目》亦指出:“若夫沉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傷軀殞命,其害可甚言哉!”這就是說,過量飲酒一傷身體,二傷大雅。有的人或賭酒爭勝,或故作豪飲,或借飲澆愁,都是愚昧的表現,懦夫的行徑。
◎飲酒不能強勸
清代阮葵生所著《茶余客話》引陳畿亭的話說:“飲宴若勸人醉,茍非不仁,即是客氣,不然,亦俗也。君子飲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夫唯市井仆役,以通為恭敬,以虐為慷慨,以大醉為歡樂,土人亦效斯習,必無禮無義不讀書者” 。強人飲酒,不僅是敗壞這一賞心樂事,而且容易出事,甚至喪命。因此,作為主人在款待客人時,既要熱情誠懇,又要理智。切勿強人所難,執(zhí)意勸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