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地方,本應將孩子教育成適應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而現(xiàn)今的教育卻越發(fā)丟了模樣。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在真正進入社會后無法應用,一切都必須要從頭學起。這時,很多上班族的第一反應就是浪費了美好的二十多年光陰,所得到的只是一張面試的敲門磚。因此不少人反思:上學時到底在學習什么?同時也有很多學生在質疑:為什么要來上學?
我想,這樣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小學時的作業(yè)堆積如山,孩子被剝奪了美好的童年時光,奔波在不同的補習班、特長班中;中學生又要為理想的大學努力,只有考上了大學才有美好的未來;而大學生又要為研究生努力,學歷更高,未來的生活就會越好;研究生為了博士努力……就這樣,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都在學校中度過了。而在回憶中的校園生活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很多學生的回答是:作業(yè)太多、老師太兇、美好的初戀、學校的宿舍條件不好、食堂的飯不好吃、自習室要占座、痛苦的失戀……這些回答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而像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學會了如何做人、學會了如何生活、學會了如何生存……這樣的回答卻少之又少。歸根究底,這到底是為什么?這一切的根由都是需要我們去認真反思的。
我們的學??偸峭ㄟ^不同的方法把學生壓得喘不過氣。雖說有“減負”,可是所減的“負”與相對應的考核卻無法持平。為此家長、老師都各顯神通,而孩子則痛苦地沉浸在自己所不理解的知識海洋中,心中向往的卻是窗外美麗的風景、草坪上的美麗花朵、天空中飄動的風箏,同時還在苦惱著自己什么時候才能長大……這種狀況,如果能對于我們的學校嘗試改變管理方式,或許會有所改善。
古往今來就有這樣一句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愛因斯坦的大腦,被開發(fā)的區(qū)域也不過僅有10%。能否開發(fā)成功,還要取決于當事人對事物的看法以及堅持的態(tài)度。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著超凡的意志力,可以無限開發(fā)自己的潛力。因此,當我們面對一個人,尤其是從小面對一個人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接受:每個人都有缺點,當我們意識到他的缺點時,要做的就是在能力范圍內將其缺點最小化。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我認為是孩子的優(yōu)點。手指的長度各自不一樣,但每個手指都擔負著它獨有的功能。對它的優(yōu)點、強勢進行培養(yǎng)、訓練,使其潛能被開發(fā),這樣世界上才可以真正產(chǎn)生“人人都是強者”的現(xiàn)象,而不是像現(xiàn)在的社會,依靠金錢、權勢來評定一切。
在中國,從小我們就常聽到一句話:“做全面發(fā)展的好少年”。這句話說來簡單,但真正去實踐時卻難上加難。全面發(fā)展意味著在每一個領域孩子都要了解,而因此就造成了在每一方面孩子的專注程度都不夠,最終造成了所學習的每一項都懂一點,但是卻又沒有真正掌握,在實際運用中無從下手,逐漸產(chǎn)生自卑心理,對所學習的很多方面產(chǎn)生抗拒,出現(xiàn)不想學習、聽不懂、懼怕學習等一系列表現(xiàn)。這些表現(xiàn)在我國的教育中從未曾中斷,可是我們的教育卻從未曾改變。記得有一次,我向一位優(yōu)秀教師請教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那位老師告訴我,要將所有的題型分類、研究、不停地讓孩子進行練習,使孩子達到條件反射,即遇到這樣的題就知道要怎樣解決它。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將不同類型的題冊自己都做一遍,然后進行分類整理,再將自己的經(jīng)驗傳授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很辛苦,學生也很辛苦,但有人會說得有所償,因為孩子成績提高了。在這里我想問問大家,孩子的成績提高了我們就應該高興嗎?孩子的成績提高了,可是這個成績、這個提高真的是孩子自己研究出來的結果嗎?不是。而是老師將知識這一整塊肉熬成了肉湯,讓孩子都喝下去。真正明了、提高思路、拓寬思路的是老師,而非學生。那為什么這樣的舉動還得到了很多人的稱贊?原因無他,孩子的成績提高了。在中國,成績能說明一切。記得有一年,一個高三考生用文言文寫出了一篇連審卷老師都無法讀懂的文章,可那個學生卻因為總分成績不夠而被自己心儀的學校拒之門外。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精華,直至現(xiàn)今依舊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這樣的一個高三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喜好深入研究,并可加以運用,實屬不易。面對這樣的人才,我們怎能因其總分成績不合格而拒之門外呢?成績只能說明一個人對于這門學科的興趣愛好以及努力程度,但在我國,成績似乎成了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判決書,多少學生因為高考落榜而選擇輕生?多少學生因為高考落榜而放棄自己、自甘墮落?多少學生因為繁重的作業(yè)而做出不少荒唐事……難道這些原因還不夠嗎?
制度的改變絕非易事,但是這關乎我們整個國家的命運。丘吉爾曾說過:寧可失去50個印度,也不能失去一個莎士比亞。一個民族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有它的文化;一個人之所以高貴,也是來自他的文化素養(yǎng)。前段時間,希拉里也對中國斷言,20年后的中國將會十分貧窮。原因無他,中國的中產(chǎn)階級以及知識淵博的人越來越多地選擇出國工作、生活;不久后中國所剩下的就是所謂的廉價勞動力。這一類人在科學上無法創(chuàng)新,對所從事的領域也并不了解其本質。那么,我們的未來拿什么去和別的國家比拼?當我們遇到危險時,我們用什么來戰(zhàn)勝別人、保護我們的國家?又怎樣向世界證明我們的國家已經(jīng)覺醒了?
文化不可滅,更不可遺失。讓每個孩子根據(jù)其特長,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習、研究,那他便可以成為一個對某一行業(yè)精通的人。世上不存在完人,既然我們都熟知這一真理,那我們?yōu)槭裁匆欢ㄒ屵@個不可能的目標影響我們的教育方法、影響我們的孩子、影響我們國家的命運呢?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緩,需要我們每個人去關注?!?/p>
(作者單位:北京市豐臺區(qū)西羅園
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