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界對于性騷擾的探究更傾向于性騷擾的法律認識及法定罪責,性騷擾不僅對于法律界是一個比較難以界定的法律行為,在道德方面,性騷擾是一種違背社會倫理的不道德行為,而性別角色的社會化,對于性騷擾的社會判定存在著一定的困擾和不公正對待,本文主要涉及到性騷擾問題中的由于性別因素對騷擾者和被騷擾者帶來的不平等對待和防范性騷擾的方式。
【關(guān)鍵詞】性騷擾;性別;不平等;防范
性騷擾,是一個臨界于法律邊緣的行為,法律對性騷擾的行為主體的處罰力度相對較輕,同時在道德譴責的對象上處于一個尷尬的位置,是對性騷擾的行為主體進行道德譴責還是對被騷擾的受害者究其緣由而受到譴責,都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一、性騷擾的涵義
性騷擾的確立,還要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美國的著名的女權(quán)主義者凱瑟琳·A·麥金農(nóng)最早對性騷擾給出了定義:性騷擾是通過濫用權(quán)力,在工作場所、學?;蚱渌差I(lǐng)域以欺凌、恐嚇、控制等手段向女方提出或作出不受歡迎的言語、要求或舉動的行為……其中包括言語的性暗示或戲弄、不斷送秋波或做媚眼、強行接吻、致使雇傭失去工作的威脅做后盾,提出下流的要求并強迫發(fā)生性關(guān)系。i 1975年的美國聯(lián)邦法院也對性騷擾做出了定義,認為被迫和不受歡迎的并且與性有關(guān)的行為是性騷擾。1980年美國平等雇傭機會委員會對性騷擾做出了更加明確的定義“不受歡迎的性接近、性允諾的要求,以及其他口頭或身體上具有性屬性的行為”是性騷擾。中國在2005年8月28日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婦女權(quán)益保障法》的第十四條明確規(guī)定了禁止對婦女實施性騷擾。各省市以《辦法》的條文形式對性騷擾進行了補充說明。
性騷擾多發(fā)生于工作場所、學?;蚱渌矃^(qū)域,在這些社會環(huán)境中,異性的接觸機會遠高于在被騷擾者的熟悉且小范圍活動區(qū)域之內(nèi),而陌生人之間的性騷擾更為常見以及大膽。擁擠嘈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下,性騷擾發(fā)生率很高,在這種環(huán)境下,異性的近距離接觸顯得極為平常,過分的肢體接觸似乎是在情理之中。對性騷擾者的行為主體的騷擾行為易于掩飾,而被騷擾者容易忽略騷擾行為的發(fā)生。在疏散安靜的地方同樣有性騷擾行為的發(fā)生,而且目標明確度很高,性騷擾行為的施害者膽大妄為且受害者疏于防范致使性騷擾行為的發(fā)生。
二、性騷擾中性別差異性的不平等
性騷擾的行為主體,多數(shù)是男性,在這些男性中,普遍具有權(quán)威性、屬于高級管理階層、影響力較大、社會地位較高的特性,而這些人更容易被定義為性騷擾的行為主體。具有這類特點的男性身邊的女性也更容易受到來自這些男性的有意或無意的性騷擾。但是,如果行為主體是具有這些特性的女性,性騷擾的含義在潛移默化中就會發(fā)生不自覺的改變,例如揣測女性的家庭生活是否遭到變故,或者是女性的性放蕩、對性伴侶的性需求的不滿足。被騷擾者多以女性為主體,因為女性以天生弱者的形象出現(xiàn),理應受到更多的保護,可是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大多數(shù)國家,女性自古以來就受到更多的束縛和規(guī)定。女性的年齡、相貌、身材、穿著等等一系列的因素,都有可能成為被性騷擾的原因。女性地位雖然提高,但是被騷擾的因素卻未發(fā)生太大的變化。而男性推脫自己為什么做出性騷擾的行為,也總是從這些女性方面究其原因,認為是女性穿著過于暴露或者女性有一系列挑逗勾引他們的行為讓他們誤以為是“對他們有意思”,女性渴望得到男性的高關(guān)注度,或者希望男性對他們有進一步的性行為發(fā)生。年輕女性受到成熟男性的性騷擾,多數(shù)社會輿論就會將矛頭指向年輕女性,認為是年輕女性出于某種目的而有意接近這些成熟男性,成熟男性得到年輕女性的“性暗示”,以后更加大膽,做出某些暗示性的動作,但卻不認為自己是性騷擾,而認為是得到女性允許的條件下才會發(fā)生的行為。年輕女性在這種情況下,無法自辯,也有口難言。因此可以看出,性別在性騷擾的行為判定中以及在行為發(fā)生原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女性的性別決定了女性受到性騷擾的頻率遠遠高于男性,究其原因,第一,與性別有關(guān)。在一個環(huán)境中,人們更注意一個人是男性還是女性。第二,男性認為女性希望她們被關(guān)注,并且關(guān)注度高可以作為女性自信心提升的關(guān)鍵因素。男性認為的關(guān)注度大部分在于女性的年齡、相貌、身材、穿著等等。第三,在特定的場合,如工作場所或者校園,性別的角色特征可能會更有利于性別角色融入到工作角色之中。女性以既普遍有特殊的性別角色進入社會的環(huán)境之中,在工作場合,男性更青睞于年輕、漂亮、性感的女性。女性的工作能力是處于次要地位的。此類女性,在工作中確實比年長又普通的女性工作更穩(wěn)固、也更順利。在校園中,同樣存在這種現(xiàn)象,例如在開學之際,漂亮的女生更容易得到學長的幫助、老師的栽培、同學的歡迎。人們就更容易感覺女性是在實用性來為她們獲利,而男性的性別更容易被忽略。這也是性騷擾問題的發(fā)生頻率所在。
本文就以大學中的性騷擾現(xiàn)象做出拙略分析。在南希?戴維斯的文章中指出,對大學校園進行的全國(非中國)范圍的調(diào)查中顯示,有大概25%到40%之間的相當大比例的女大學生曾經(jīng)遭受過來自他們導師的某種形式的性騷擾。如此多的性騷擾問題的出現(xiàn)應該是有原因的,其來自于大學中的管理制度的規(guī)則。位居高位的學校管理者、高級的教師、教授更多的是男性,女性只是居于少數(shù)。就是在這種情境下,女性學生幾乎成為校園性騷擾受害者的主體,而男性幾乎成為騷擾者。有權(quán)威性、有影響力的男性與地位較低、相對缺少權(quán)利的女性之間的不正常性關(guān)系的行為雖然不是人們道德上能接受的,但是發(fā)生的幾率很大。
學生與教授之間的不平等性阻礙被騷擾的女性舉報性騷擾的事件,不平等性包括了權(quán)利、社會地位、影響力、經(jīng)驗、信心等因素。一旦把性騷擾事件擴大,受影響的頗深的絕非是教授,而是報告者。她們可能會受到周遭同學的排擠、抵觸、誹謗、懷疑、恥笑甚至遠離。遭受性騷擾的受害者往往是處于一個容易受傷、不被信任的境地,而騷擾者卻是毫無損傷,甚至可能通過他們在課堂上或工作中樹立的優(yōu)秀形象來攻破受騷擾者的報告。因為教授普遍被認作是值得尊敬的人群,他們根本是無害的,且對學術(shù)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的人不會做出此類不堪的事情?;诖朔N情況,受害者的女性學生更容易被誤解甚至誹謗,流言蜚語也會隨之而來。大部分人們認為,受害者中的女性愿意成為男性關(guān)注的對象,她們故作矜持,其實是為了吸引男性的注意,讓她們的“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意圖更大的利益。教授對她們的關(guān)懷是令人妒忌的,但是普遍認為教授的關(guān)懷是正當且無雜質(zhì)的,是因為被騷擾的女性學生可以裝飾自我,贏得教授的關(guān)注,并且做出了性暗示或不得體的舉動,讓教授誤解。而性騷擾事件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是因誤解而產(chǎn)生了不當?shù)男耘e動,最終的錯誤是根源于女性的。學生與教授的權(quán)利不對等,也是性騷擾事件曝光之后受害者擔心的問題。教授把持著學生的成績與前途,如果騷擾事件揭發(fā)之后,等到的是不公正的判定,那么女性學生的順利畢業(yè)也是一個未知數(shù)。還有一種情況是可能發(fā)生的,女性學生在學術(shù)上得到成就,大部分人會認為是與男性導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她們在學術(shù)上的成就,是她們通過姿色等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忽視了她們在學術(shù)上的努力,而女性學生自己也會因為環(huán)境、教育等因素考慮自己的成就是否與自我的外貌、身材等性因素有關(guān),在這種情況下發(fā)生的性騷擾往往容易被忽略。因為雙方都不認為性騷擾行為的存在性,認為存在必然有其合理的因素。這也是性騷擾在校園中高發(fā)的癥結(jié)之一。
年長的有權(quán)威的并且有一定社會地位的男性與年輕女性之間的糾纏被視作正常現(xiàn)象,有些甚至讓年輕女性得到容忍和羨慕,而年長的、有一定地位基礎(chǔ)的女性與年輕男性之間有糾纏就會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行為。更妄加揣測這類女性的行為目的和個人生活中的原因。在一項不記名網(wǎng)絡調(diào)查中,認為性騷擾事件的發(fā)生與女性相關(guān)的占80%,而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女性穿著過于暴露或者女性行為過于放蕩。這中調(diào)查結(jié)果是過于缺乏全面思考的。男性在性騷擾中多數(shù)處于施擾者,對于女性過于穿著暴露的現(xiàn)象,為什么只有性騷擾的施擾者會注意到,其他男性卻不會做出性騷擾行為,這是值得深思的。
三、防范性騷擾
性騷擾事件的發(fā)展逐年處于上升的不容樂觀的趨勢,隱蔽性也越來越高,不易察覺,因此,對性騷擾事件要做到有意識的防范。
教育部門需要做好學生的性教育工作,性別平等教育就十分必要。性別平等能教育是指通過教育的歷程使不同性別的人均能在公平的立足點上充分發(fā)展其潛能,不因個體的性別因素而遭到不當限制。國內(nèi)外學者均認為性別平等能教育的內(nèi)涵在于使學習的歷程中認知性別在生理、心里與社會層面的異同,檢測并解構(gòu)自我潛在性別歧視與迷思。ii性教育是性別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引導學生建立更全面的性別教育建構(gòu)。
女性是性騷擾的受害者的多數(shù)群體,自我保護意識非常重要,應該盡量避免性騷擾可能發(fā)生性。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穿著,言談舉止,適當?shù)膶W習防身術(shù)。遇到性騷擾事件,克服心里上的羞澀感、恐懼感,應盡量保持頭腦冷靜,迅速對騷擾者的行為做出最有效的抵抗措施的判斷或者提出嚴厲的警告,讓性騷擾者放棄騷擾行為。
社會需要對性騷擾事件多給予關(guān)注,對于性騷擾事件的受害者應該持寬容的態(tài)度,并對事件作出公平富有正義感的判斷,對施擾者的行為在道德上進行譴責,讓輿論發(fā)揮應有的效力。
最重要的還是完善對于性騷擾的法律方面的制裁,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讓性騷擾事件的施擾者得到應有的懲罰,對受害者給予相應的法律保護。
四、小結(jié)
在性騷擾的事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受害者在受到性騷擾之后還要承受來自輿論的壓力,這是不正常的社會現(xiàn)象,受害者應該受到更好的保護,也需要充分的包容和理解。其中性別差異是不容忽視的原因之一,男性和女性在受到性騷擾的不平等對待,以及騷擾者主體的行為目的性的不平等審視,都會對性騷擾事件評判帶來不利的因素。
【參考文獻】
[1]劉建.試論性騷擾之界定[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60.
[2]黃河.社會性別視野下校園性騷擾的迷死與反思[J].中國青年研究,201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