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配正義是人類社會一直存在的問題,人類文明每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就進一步。本文針對分配正義的內涵,分配公正何以可能,以及遵循什么樣的分配模式和原則才能夠實現正義分配等基本問題,結合西方相關的分配理論思想進行闡述,并提出復合式分配正義的多元化價值分配方式。
【關鍵詞】分配;正義;復合式分配正義
【中圖分類號】B82-053 【文獻標識碼】A
分配正義一直是人類所追求的價值理想目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體現著不同的正義訴求。任何有關自由、平等、機會、權力、收入和財富等社會基本善的分配都成為特定歷史社會中的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如何從現實社會條件出發(fā)公正地分配這些社會基本善,是任何社會不得不面對的核心問題,它關系到社會的發(fā)展、和諧穩(wěn)定與人們的幸福。
一、分配正義的內涵
分配正義顧名思義就是關于分配領域的正義、公正問題,是社會組織或個人依據一定的價值標準對參與成員給予的合理回報或對待。分配問題的產生是由于社會生活中存在著既定利益,而這些利益又不能充分的滿足人們的需要,生產的發(fā)展總是落后于人們的需求。分配正義的要求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始終,所以分配正義的概念是一個歷史范疇,不是絕對范疇,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內容。
二、西方主要的分配正義思想
(一)、柏拉圖的“自然秩序”分配觀。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把人分為三等,按照四主德在全體公民中進行社會職責的分工,明確其支配和服從的關系。熱愛智慧的人作為領導者位于支配階層,對城邦進行統治。這類人主要由哲學家組成,他們是金子做的;崇尚勇敢的人位于防衛(wèi)階層,保護城邦,防止外敵入侵和內亂。這類人主要由武士和軍人組成,他們是銀子做的;以“節(jié)制”約束低級欲望的人構成生產階層,為社會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這類人主要由農、工和商業(yè)人士組成,他們是銅鐵做的。只要這三個階層的人各盡其職,按照這種“自然秩序”排列,不相互干擾和越位,占有自己應該有的,做自己應該做的,恪守本分,就是實現了社會正義。
(二)、亞里士多德的“中道”正義分配觀。亞里士多德的正義分配觀沿襲了他的中道倫理思想,他認為,分配的正義在于多取和少得的中間,但是這種中間不是數學意義上的中間點,而是基于現實,按照相應的比例分配。“分配性的公正,是按照所說的比例關系對公物的分配,分配正義的規(guī)定是面對現實的?!?[1]他竭力倡導至高德性“中庸之道”。他認為,“正義是一種中庸,而不公正則是兩個極端”。[1] 保持適中,不是過度也不是不及。同時他還認為按照善惡品質進行分配就是公正,道德高尚的人應該獲得更多的榮譽,財物等資源;品行惡劣的人就應該獲得更少的物質和較低的社會地位。
(三)、羅爾斯的人道主義分配觀。羅爾斯的分配正義觀認為,所有的社會價值包括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以及自尊的基礎——都應該平等的分配,除非所有這些價值或者其中任何一種價值的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每一個人。正義的兩原則——平等的自由原則和差別原則認為,能夠平等分配的東西都應該平等分配,不能平等分配的東西實行差別原則——不平等的分配應該有利于最不利者。自由和權利應該是人人平等的,適用于第一個正義原則;收入和財富做不到人人平等,根據差別原則,它們的不平等分配只有符合最不利者的利益,才能夠是正義的。由于家庭出身,天賦才能,運氣等這種偶然因素而造成的差別,羅爾斯認為處于劣勢的個人不應該承擔責任,因為這不是他們自身可以選擇的。由于偶然因素而獲得的優(yōu)勢從根本上來講不是個人的,所以應該作為公共資源來處理。羅爾斯力求解決由社會環(huán)境給人帶來的不利影響,對于那些具有相同天賦和能力的人應該具有同樣成功的機會。在機會平等的條件下,使所有的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
(四)、諾齊克的“持有正義”論。諾齊克反對羅爾斯的補償再分配論,他在1974年發(fā)表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一書中批評羅爾斯的分配正義理論。諾齊克主張個人權利論,強調個人擁有權利。他認為只要個人的財產在持有和轉移兩個環(huán)節(jié)上具有正義性,就圣神不可侵犯。任何對于這種財產的外來支配都是對權利的侵害。只有人們對財產的初始占有或轉移不正當的情況下,才能對分配結果進行矯正。諾齊克的這種分配正義觀實際上是一種“持有正義”。他認為,分配正義是一個歷史概念,它關系到對財產的初始占有資格。只要財產的所有者具有對所持財產的歷史資格,他就擁有了這種財產權,就沒有理由對這些物質再進行二次分配,除非當所有者自愿轉讓或者交換才是公正合理的。
綜觀以上幾種分配正義理論,從某個角度來說都有其合理之處和積極意義,對后人研究和制定分配制度有一定的借鑒,但是在我們看來也明顯存在著不足之處。分配正義畢竟是一個歷史范疇,需要放在一個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中去分析才有現實意義。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需要分配什么,在什么人中間進行分配,遵循什么的價值原則分配才是正義的。
三、關于分配的主體和客體
人類要想生存和生活的更好,就需要占有和分享一定的社會財富才能滿足幸福生活的需要。這里的財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指能夠維持人們生存和生活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物質商品以及社會公共產品,如基礎教育、文化、醫(yī)療衛(wèi)生等公共服務。這些社會財富需要在全體社會勞動者和成員之間進行分配才能發(fā)揮出它的作用和意義。一個真正公正的社會意味著社會全體成員都能夠享受到經濟發(fā)展的成果。
四、實現分配正義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在現代社會里,實現分配正義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兩種分配不平等的情況:一種是絕對貧困,另一種是相對貧困。絕對貧困是指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尚未得到保障的赤貧;相對貧困是指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保障的基礎上,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而導致的狀態(tài)。這兩種貧困同樣都是由于分配不公引起的收入差距,但如果是絕對貧困狀態(tài)已基本得到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有了保障,那么這種分配不公的結果雖然影響到低收入者的生產積極性,但還不至于引起社會動亂;如果絕對貧困人口大量存在,其結果就不光是影響到低收入者的生產積極性,而且很可能會導致社會動亂。因此,分配正義的意義可見一斑。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創(chuàng)造的財富日益增多,為實現分配正義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人們生活日益從絕對貧困走向相對貧困,縮小收入差距成為分配正義的關鍵。而現代社會制度的文明程度也為實現分配公正提供了一系列的保障。分配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貫穿在整個經濟活動的始終─起點、過程和結果之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強調的是權利和機會的平等,進入市場的每一個競爭者都擁有同樣的機會。對于初次分配結果,政府還會進行一個強制性的調節(jié),以盡可能的促進分配的公平正義。社會保障制度也為公平正義的實現提供了另外一種形式的可能性。
五、多元化的價值分配方式
前面我們已說過,分配正義是一個歷史概念,它受當時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文化價值以及社會習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待分配的社會物質產品在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價值體系中有著不同的意義。有的物質產品被一個階層所重視,而對于另一個階層卻不那么重要;對一個社會來說某物品具有很大的價值,而對另一個社會來講可能一文不值。“同一個東西因為不同的原因而被重視,或者在此地被珍愛,而在別處則一文不值?!?[2]沒有任何一種產品能夠跨越一切文化和一切地域而獲得所有人的認同,對社會物品的不同理解決定了物品的不同分配方式。在一個社會中被認為是公正的分配也許在另一個社會中被認為是非正義的,所以沒有哪一種分配模式能夠被認為是完全意義上的公正,事實上也根本不存在絕對的分配公正,關鍵是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
大部分傳統的分配正義觀念,如按勞分配、按貢獻分配、按需求分配、按效率分配以及羅爾斯的差別原則分配等都是一種模式化的分配正義觀。這種分配正義原則在某個方面或者在一定時期內是積極有效與公平合理的,但同時也可能因此造成了對一部分人的不公正對待。不同的領域、不同的產品和服務都其自己獨特的特征,甚至是不同的人群也有不同的分配需求。社會本身是一個多元化的價值體系集合,每一個領域每一個群體都存在著同其他領域或群體或多或少的差別,沒有哪個組織或個人有權力強制要求人們服從一種分配模式,而事實上,也沒有哪一種模式是完全可取的,任何分配正義的模式都沒有特別的權威性。不同的共同體之間存在著多元的價值認知,對善以及道德的理解也具有明顯的差別,如果忽略這些差別去追求一種具有兼容性或者跨越性的分配原則,顯然是非常困難的,也是不切實際的。麥金太爾就曾指出,由于不同的群體存在著互異,甚至是互競的正義觀念,所以達成一種道德的共識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我們認為,根據多元化的價值觀,采取復合式的分配方式是正義的行為。首先要確定每個領域的邊界,然后根據不同的價值原則和標準進行物質或者社會資源的分配。例如在生產領域可以采取按貢獻分配的方式體現公平正義,在交換領域按照平等的原則進行等價交換。在社會資源的配置上,實行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平等的分享公共服務產品。在公平競爭的前提下實現機會均等,在就業(yè),入學,醫(yī)療衛(wèi)生等方面有同等的機會,不因城市鄉(xiāng)村、社會地位、家庭出身、貧富的差距而區(qū)別對待。區(qū)分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同時兼顧人道主義。對于自然劣勢群體給予補償,對老弱病殘施以救助,使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安居樂業(yè),過上幸福的生活,實現社會的和諧公正。
六、分配正義與和諧社會
分配公正是人類社會一直追求的目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時貧富差距也進一步拉大,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利益分配失衡,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了國際上公認的警戒線,嚴重威脅到社會的和諧與安定。財富占有的巨大差距,貧富懸殊與人類存在的理性要求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道德訴求背道而馳。一方面對于那些生活在惡劣環(huán)境中的人來說,不僅身心健康受到威脅,而且對他們的自信和人格尊嚴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更談不上全面自由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極端富有的人來說,對財富的巨額占有,容易造成虛榮心的膨脹,忽視自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同時作為社會共同體的一分子,一部人積累的財富也包含有其他人的貢獻在內,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不合乎社會之道,也是非正義的。
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一個分配不公的社會必定是一個非正義的社會,沒有分配的公正就沒有社會的公正。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力田,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沃爾澤.正義諸領域[M].褚松燕,譯.譯林出版社,2002.
[3]柏拉圖.理想國[M].吳獻書,譯.譯林出版社,2011.
[4]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5]羅伯特·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M].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6]劉敬魯.經濟哲學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7]劉詩白.現代財富論[M].三聯書店出版社,2005.
[8]李福安.分配論研究[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9]青連斌.公平分配的實現機制[M].中國工人出版社,2010.
[10]劉鳳岐.國民經濟中的利益分配[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1]權衡.收入分配與社會和諧[M].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2]程立顯.倫理學與社會公正[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3]黃明.經濟倫理問題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4]葉常林.西方分配正義理論綜述[J].安徽行政學院報,2010(1):57-60.
[15]何建華,馬思農.分配公平:是否可能及何以可能[J].倫理學研究,2010(0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