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通過對蘭亭詩的文本分析,概括出詩歌中體現(xiàn)出的獨特的東晉士人的文化精神,將其歸納為三條:一、對自然山水的欣賞;二、對生命的深情;三、儒道雙修,混同自然與名教。
【關(guān)鍵詞】蘭亭詩;士人;文化精神;生命;自然;名教
永和九年,在會稽國山陰縣的蘭亭,東晉貴族舉行了一次聚會。此次集會的時地、人員、原因,見王羲之的《蘭亭序》、《世說新語·企羨》第三條劉孝標(biāo)注。當(dāng)時要求與會者作詩兩首,一五言一四言,與會41人中,26人詩成,這些詩集中保留在明代馮惟訥所集《古詩紀(jì)》中。詩歌表現(xiàn)了東晉士族獨特的文化精神,以下詳述之。
一、對自然山水的欣賞
北人南渡,一部分聚居在尚未被開發(fā)的浙東一帶,那里秀美的風(fēng)光自然足夠引起他們的詩情,更何況此次聚會的大都是具有很高的文學(xué)與藝術(shù)修養(yǎng)的士族。蘭亭詩中寫山水之美的有:
司冥卷陰旗,句芒舒陽旌。靈液被九區(qū),光風(fēng)扇鮮榮。碧林輝翠萼,紅葩擢新莖。翔禽撫翰游,騰鱗躍清泠?!x萬
“碧林輝翠萼,紅葩擢新莖”兩句不僅具有鮮明的色彩感,而且“輝”、“ 擢”兩字簡直將靜態(tài)的植物寫活了,春天的生命力躍然紙上。謝萬的名士氣很重,《晉書》稱其“才器雋秀,善自炫曜,故早有時譽。工言論,善屬文?!?/p>
流風(fēng)拂枉渚,停云蔭九皋。鶯語吟修竹,游鱗戲瀾濤?!獙O綽
流風(fēng)、停云、黃鶯、游魚皆有情。“孫綽少以文才垂稱,于時文士,綽為其冠?!被蚍侵嚪Q。
散懷山水,蕭然忘羈。秀薄粲穎,疏松籠崖。游羽扇霄,鱗躍清池。歸目寄歡,心冥二奇?!趸罩?/p>
借這首詩,并聯(lián)系他雪夜訪戴、何可一日無此君、人琴俱亡等言行,一個特立獨行、超出塵外的名士赫然在目。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見這些山水詩頗能表現(xiàn)出詩人的真性情??梢姈|晉詩歌不全是“柱下之旨歸,漆園之義疏?!?/p>
二、對生命的深情
對于山水自然獨有會心的人,必然比一般人有更敏銳的感受,對人生有更熱切的愛。此處談?wù)撍麄儗ι忻篮脮r光的珍惜以及對這時光逝去的沉重的悲傷。如《蘭亭序》中: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p>
在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的暮春時節(jié),眾多身份相仿、志趣相投的朋友聚集在山水勝地,詩酒唱和,真乃人生一大樂事,二文對生命中美好時光的珍惜溢于言表。然而歲月不居、時光如流,生命轉(zhuǎn)瞬即逝。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耀靈縱轡,急景西邁,樂與時去,悲亦系之,往復(fù)推移,新故相換,今日之跡,明復(fù)陳矣。”
在這個詩人群中,尤其是主人王羲之,作為較年長者(時年51歲),既有較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雙親早夭,族人零落),又有對現(xiàn)世的社會與人生有較深切的關(guān)懷,故其感慨較時人更深切廣大也。更進一層,這種生命的深情本質(zhì)上源于對生命的無力把握,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茫茫宇宙中自身渺小的深切體認。這是作為個體的人永遠不可能擺脫的終極困惑。如果我們非要追問何以這種情感在這個時代的士人群體中表達得如此強烈,那也可以嘗試著找理由。比如玄學(xué)的興起,引起了士人關(guān)于自然與名教問題的熱烈的討論,以及九品中正制度下的儒學(xué)的衰退,使得士人不再一味關(guān)注個人的社會身份、成就的事功和身后的名聲,開始看重自我的需求、生命、身體和情感。再是道教的興起,神仙學(xué)說極大地刺激了士人延長生命的欲望,東晉的士族中,尤其以瑯琊王氏為代表,是極其虔誠的天師道信徒,正如陳寅恪所說:“多數(shù)之世家其安身立命之秘,遺家訓(xùn)子之傳,實為惑世污民之鬼道?!?/p>
三、儒道雙修
九品中正制的確立,儒學(xué)喪失了自漢武帝以來作為仕進工具的地位。然而,這一時期的士人仍然將孔子看作最高的圣人,家族內(nèi)部仍然延續(xù)的極其嚴(yán)苛的禮學(xué)教育。另一方面,老莊的自然思想也深刻地影響著士人,使得這一時期的士人在思想、言語、行為都不同于漢末士人,開口則談本末有無、名教與自然、才性同異,或醉酒、裸體、不避男女之防,儼然是一次生命情欲的宣泄與集體狂歡。在激烈的自然與名教的爭論中,隨著政治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為了迎合國家統(tǒng)治之需要,有人漸漸將者對立的思想調(diào)和為一。
何劭《王弼傳》引其言論:“圣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xùn),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無所不足?!薄妒勒f新語·文學(xué)》有一則:“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圣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彼麄円幻鎸⒖鬃有W(xué)化,以為圣人體無,又解釋說儒家之禮,本于人的自然本性;再者放誕的行徑漸次收斂,只是清談的習(xí)氣還保留著。所以,東晉的士人一面掌握著國家機構(gòu)中核心的權(quán)力,部分還懷著實現(xiàn)修齊治平的理想;而他們的精神世界似乎又與紛紛擾擾的塵世離得很遠,始終希望能融入自然,物我兩忘而與天地造化齊一。而這種思想,在蘭亭詩中也體現(xiàn)得比較明顯。
其中一部分詩歌直接表達了對莊子的崇敬與向往之情。如:
莊浪濠津,巢步潁湄。冥心真寄,千載同歸?!跄ㄍ豸酥?,篤信天師道。)
愿與達人游,解結(jié)遨濠梁??褚魅嗡m,浪流無何鄉(xiāng)。——曹華平
莊子寧為生龜曳尾于涂,為鹓鶵不食腐鼠,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貴品格;如大鵬展翅而飛之上九萬里云霄那樣開闊宏大的精神世界;自然對自詡為名士的東晉士人有著十足的吸引力。
再看蘭亭詩中的另一面,其中一部分流露對先圣孔子的仰慕之情。如:
欣此暮春,和氣載柔。詠彼舞雩,異世同流?!豸酥?/p>
伊昔先子,有懷春游。契茲言執(zhí),寄傲林丘?!x安
以上兩首詩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澳捍赫撸悍瘸?,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薄墩撜Z集釋》引前人的解釋:“春服既成,衣單恰之時。我欲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水之上,風(fēng)涼于舞雩之下,歌詠先王之道,歸乎孔子之門也。”我們似乎可以據(jù)此說,引用這個典故,不僅表現(xiàn)的是春游的樂趣,而是對儒家理想的認同。王羲之與謝安,都有很強烈的用世心,王羲之曾勸謝安廢清談,任會稽內(nèi)史時勸當(dāng)時的執(zhí)政殷浩與權(quán)臣桓溫合作,積極反對殷浩北伐;謝安更是東山再起,在一時期內(nèi)成為晉孝武帝朝的執(zhí)政大臣,主導(dǎo)對北方的淝水戰(zhàn)役,延長了晉王朝的壽命。
蘭亭詩中也有一部分表達了對于彼此才華的欣賞;對人倫之樂,特別是朋友之樂的珍惜,這與儒家重人倫的思想是一致的。如:
春詠登臺,亦有臨流。懷彼伐木,宿此良儔?!獙O綽
攜筆落云藻,微言剖纖毫。時珍豈不甘,忘味在聞韶?!獙O綽
清響擬絲竹,班荊對綺疏。零觴飛曲津,歡然朱顏舒?!熵S之(時任行參軍)
第一首“伐木”一詞,典出于《詩經(jīng)·小雅·伐木》。該詩用鳥鳴而求其友來強調(diào)人世間朋友的重要性。孫綽引用此典,正是因為在這次集會上,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良友。第二首“忘味在聞韶”此句,將會上諸人的詩歌比作韶樂,盡善盡美,既可以看出孫綽對儒家美善一致的美學(xué)觀念的認同,也表達了孫綽對會上嘉賓的才華的欣賞。第三首用《左傳》故事,知心朋友相遇而言談甚歡,洋溢著濃濃的人倫之樂??鬃釉疲壶B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上述詩歌中的文化內(nèi)涵,與夫子此話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3]房玄齡等.晉書[M].中華書局,1974:2099,1547.
[2]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M].中華書局,1984:346.
[4]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M].中華書局,2012:547.
[5]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M].三聯(lián)書店,2001:44.
[6]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中華書局,1958: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