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貴州安順地區(qū),有一支特殊的漢民族分支,他們被稱為屯堡人。屯堡人的家中保存著較為完好的家譜,記載了其家族的源流、分支等大體情況。但是其家譜也存在著問題。
【關鍵詞】貴州;安順;屯堡地區(qū);家譜;調(diào)查研究
(一)
而作為研究屯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屯堡家譜中記載了其家族的祖籍地和分支情況。在調(diào)查中,取得的家譜八份:分別是《蕭氏族譜》、《鄭氏族譜》、《天龍陳氏族譜》、《鮑氏家乘》、《雷氏族譜》、《全氏族譜》、《王氏族譜》、《牟氏族譜》;簡譜一份:《梁簡小屯張氏簡譜》。
在天龍鎮(zhèn)有《鄭氏家譜》和《天龍陳氏家譜》。《鄭氏家譜》載“始祖鄭綱,字洪佐,福建長樂縣人。洪武時應君鎮(zhèn)守南京應天府,后調(diào)江西瀘寧縣帶兵鎮(zhèn)守關隘。于十四年隨大軍傅友德帶兵入黔”。i 《天龍陳氏家譜》記載:陳公典我族入黔之始也,溯遠祖源潁川,徙江寧至公皇明皓封通政大夫。洪武十四年奉旨來黔,旋即定居于斯,與張沈鄭三公休戚與共,斬荊棘立寨院,墾田畝創(chuàng)基業(yè),后嗣得以安居樂業(yè)皆賴公開創(chuàng)之功德。
天龍鎮(zhèn)原名飯籠驛,首先在天龍鎮(zhèn)定居的是張、陳、沈、鄭四姓,稱“天龍四公”?!伴_荒拓野,披荊斬棘,修道路、找水源,營建住宅,興家創(chuàng)業(yè)”ii。
天龍的沈氏的始祖沈茂江,籍吳興郡,“江南首富興國公沈萬三之次子,官至廣積庫提舉,隨軍入黔” iii。張姓的祖先張譽群,“祖地河北清河枝發(fā)遷南京應天府定居。洪武十四年派傅友德為將,率領大軍征西”。iv
大西橋鎮(zhèn)鮑屯村有《鮑氏家乘》,《鮑氏家乘》從其七世祖鮑國成、鮑文弼時就開始修訂,到2008年時已經(jīng)是第七次修訂。v家譜中記載鮑氏始祖鮑福寶,原籍南京直隸省徽州府歙縣新安衛(wèi)塘越村人氏。於大明洪武二年調(diào)戍貴州都司普定衛(wèi)軍。據(jù)鮑吉武老人的講述,入黔在鮑屯定居的有呂、江、汪、許、鮑五姓,現(xiàn)只有江、汪、鮑三姓仍居鮑屯,其他兩姓已外遷。
七眼橋鎮(zhèn)雷屯村有《全氏族譜》和《雷氏族譜》,《全氏族譜》中記載,始祖全日華、全光華祖籍江西撫州府臨川縣,洪武十六年(公元1384年)征南來黔,《雷氏家譜》中記載“始祖公諱龍,原籍陜西古秦國鳳翔府人(至今女眷猶梳鳳頭),后調(diào)江西(屬贛省)建昌府,于明初平贛州五嶺硐蠻”?!昂槲涫哪暧蛛S穎川侯傅統(tǒng)領帶兵平貴州夷蠻”。
天龍鎮(zhèn)的二官村的《蕭氏家譜》記載: 家史始祖考肖安民原是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東門外楊柳街石灰巷豆芽井人氏。始祖下科中武舉。隨營效力為江西千總。蒙恩隆任湖廣德安府云夢縣協(xié)臺。至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已末),奉旨調(diào)北征南,掛印“有德先鋒”。我祖肖安民督師往黔,掃寇有功,實系“汗馬功勞”,官封“武略將軍”,掌管十二營將官之職。至洪武十九年(丙寅年)黃草壩復反,奉旨征繳,在陣身亡,后追認為“英略將軍”。奉旨點穴,葬于安順城東門外戰(zhàn)馬沖龍家灣寨腳。
(二)
如上述所述,大部分的屯堡人的祖籍來自江南、安徽、江西等地,這些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比較發(fā)達。從家譜的記載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
1、原籍記載多有的錯誤,如九溪的朱姓,自稱始祖朱元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族兄。而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大封皇族:“重念親親之道,勿問存沒,凡我伯考兄侄,悉追封為王。”vi若為朱元璋的親屬,在洪武十四年早已封王,不會以軍士身份入黔,明顯有托假的痕跡。雷屯全氏家譜記載,始祖全光華、全日華為正徳庚辰進士,而正徳年間并無庚辰科vii。且全氏家譜記載全氏始祖為洪武十四年入黔,洪武年間與武宗正德年間相差百余年,前后記載有偏差。
在鮑屯村,我們從其家譜中發(fā)現(xiàn),其七世祖鮑國成進京考試,因為一首回文詩而受嘉靖皇帝的青睞,封為太傅。而查遍《明史》,并無鮑國成相關的記載。同時,這也值得懷疑,因為明清兩代的科舉考試主要是八股文,不可能出現(xiàn)考詩賦的內(nèi)容,這明顯是抬高自己家族的身份而進行托假。
2、原籍的相同成分太多。最為突出的就是“石灰巷”這一地名。viii
3、原籍張冠李戴。如凌姓,原籍江西河間,而河間府在今天河北省境內(nèi)。牟姓祖籍山東平陽郡萊州府,這里的平陽是山西的,將平陽和萊州混為一談。王姓祖籍江西太原,而太原是山西的省會。ix
4、與制度不符合?!独资献遄V》記載,“上諭賜我始祖黃馬褂一件”。而賜黃馬褂制度是清制,顯然,《雷氏家譜》的作者對明朝的軍工獎賞制度不是很了解。再有說“我始祖名列第三,留守鎮(zhèn)寧衛(wèi),”在明初,安順地區(qū)并無鎮(zhèn)寧衛(wèi)之建制衛(wèi),只建有鎮(zhèn)寧州,洪武十五年劃入普定府,十八年直屬普定衛(wèi)。相似的錯誤還有“欽奉恩旨賞請準四品頂帶任事”,而“頂帶”是清朝出現(xiàn)的稱呼。x
5、屯堡家譜中存在著許多職務和榮銜,如文官散階“上大夫”xi “封林郎”xii “世德郎”xiii “通政大夫” xiv;在明代官制并不存在??v觀明朝官職制度,沒有存在誥封為“通政大夫”的案例,只有奉政大夫,奉議大夫、通奉大夫、通議大夫、資政大夫等等,“通政大夫”幾乎不見于史書傳記當中。與“封林郎”相近的官職是“文林郎”“儒林郎”,文林郎在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官員散階,儒林郎在元、明、清三代為從六品官員散階。與“世德郎”相近的官職是“宣德郎”,明、清為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上大夫這一散階,在明清兩代沒有存在?!鄂U氏家乘》記載鮑氏始祖鮑福寶,論功封振威將軍,而振威將軍為清代從一品武官。這些,都是值得存疑所在之處。
那么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屯堡人的家譜在明末清初時因戰(zhàn)火而幾乎消失殆盡,所見的家譜是后人根據(jù)記憶所修,雖然屯堡地區(qū)修訂家譜的人是村中文化水平較高之人,然而其知識水平畢竟有限,所修家譜不是很嚴謹。并且,距明朝初年已經(jīng)很長時間,對祖先的了解難免有錯誤。
②在明末清初之時,又有一批漢人進入貴州。這批入黔的漢人文化更具先進性,他們歧視這些衣著奇怪的人群。入清之后,這些先朝移民的地位下降更為嚴重,心理上的落差使他們轉向內(nèi)部團結,通過不同的途徑宣傳祖先來自文化較為發(fā)達的江淮地區(qū)來提升自生的地位,當然,在家譜中造假成為了重要手段之一,這些造假得到屯堡人的默許。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的造假已為后人接受,只是先人作假手段不是很高明,缺乏對地理、歷史常識的了解,留下了太多的破綻。
注釋:
i 《鄭氏家譜》。
ii 《鄭氏家譜》。
iii 天龍鎮(zhèn)四公亭碑記。
iv 天龍鎮(zhèn)四公亭碑記。
v 其余五次修訂時間為:第二次九世祖時;第三次十世祖時;第四次十五世祖時(1930年);第六次十七世時。
vi 《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
vii 張金奎:《貴州安順屯堡社會調(diào)查報告》。
viii 參見朱偉華:《黔中屯堡人祖籍“南京應天府石灰巷”考辨——兼與云南“南京柳樹灣高石坎”比較》,《貴州文史叢刊》,2008年03期。
ix 張金奎:《貴州安順屯堡社會調(diào)查報告》。
x 張金奎:《貴州安順屯堡社會調(diào)查報告》。
xi 《全氏族譜》:君顯誥封文林郎,中美之子玉秀誥封文林郎
xii 《牟氏族譜》。
xiii 沈氏墓碑上的的記載。
xiv 《天龍陳氏族譜》:徙江寧至公皇明皓封通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