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情感是人們對待客觀世界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里面包含了愛憎、好惡及喜怒等一些其他的情感。在道德情感的發(fā)展歷程中,首先產生和發(fā)展的是人的道德認知,然后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之上道德情感才逐步產生和發(fā)展起來;道德情感的作用非常巨大,這主要體現在對道德行為的調節(jié)作用方面。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對道德認知、道德行為和道德信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若重視道德情感的作用并將其最大發(fā)揮運用,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道德情感的概述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它的出現和發(fā)展是和人類社會同步的;換言之,道德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發(fā)展而發(fā)展。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以人為載體的,它不能脫離人的存在而存在。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德呢?道德情感是人們對待客觀世界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里面包含了愛憎、好惡及喜怒等一些其他的情感。在道德情感的發(fā)展歷程中,首先產生和發(fā)展的是人的道德認知,然后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之上道德情感才逐步產生和發(fā)展起來;道德情感的作用非常巨大,這主要體現在對道德行為的調節(jié)作用方面。道德情感是以善惡為評價標準的,這種評價標準與人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休謨認為:“道德區(qū)別不可能導源于理性,只能導源于情感。相應地,道德性亦即善和惡、德性和惡行就不是作為事實或關系的對象的任何性質,而是主體自身基于快樂和不快的感受而產生的那種知覺?!边@就是與道德相伴相生的情感,即道德情感。
二、道德情感的重要性
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對道德認知、道德行為和道德信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教育時,教育者必須加入對善的愛與對惡的恨的情感;只有這樣,受教育者才有以道德的要求和標準作為準則,去認識和評價與每一個與道德相關的行為和社會現象;與此同時,受教育者也才有可能情感的驅使下作進一步的認識和探究,并保持、強化對善的這種愛和為恨而抵御、消除惡。
(一)道德情感是道德行為的動力。趨利避害是人的與生俱來的本能,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利和弊的兩個方面;人類先天具有趨向積極情感體驗和回避消極情感體驗的傾向。這種先天性的傾向使得道德情感可以調節(jié)人的行為。當人們處于某種情境之中的時候,道德情感就決定了人的選擇,也間接據定了人選擇了什么樣的行為方式。
(二)培養(yǎng)道德情感有利于深化受教育者對道德的認知,督促受教育者對道德情感進行深入探究。道德認識與道德素質密不可分;道德素質是道德認識的開端和基礎。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我們必須把道德認知的形成和培養(yǎng)放在首位;換言之,我們要重視有關善、惡的道德概念、特征及作用等相關道德知識的傳授,但是在傳授的過程中,教育者要杜絕單純的灌輸或者說教,而要把道德情感的因素加入進去,使其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道德教育本應是使受教育者在獲得有關道德認知的同時,激發(fā)起受教育者對善的熱愛和對惡的仇恨的情感,并反復強化,從而使受教育把道德認知轉化為求善去惡的信念。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貫穿于道德教育過程的始終,即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道德情感的力量會慢慢顯示出來。換言之,道德情感作為一種驅動型的力量,在受教育者獲取道德知識的過程中使其態(tài)度潛移默化的發(fā)生變化,即由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高度重視道德情感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有利于受教育者自主地根據所獲得的關于善與惡的知識去認知并探究其所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社會中的各種善與惡等道德問題。
(三)道德情感教育使個體內容泛化。道德情感教育的雖然是以道德情感為教育內容,但是它還會使個體的身上發(fā)生于道德情感相關的方面的變化,出現擴散和泛化現象。道德情感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使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觀念、行為等在碰撞中達致共識,從而獲得共同的對道德的善的愛和惡的恨,進而強化這種情感,影響行為并最終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
三、如何在教學中應用道德情感
研究一項理論的目的是,將這項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學習研究道德情感的目的是如何將其應用到思想政治的教學中。通過研究,在把道德情感運用到教學中的時候應該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注意提高教師的情感素養(yǎng),把身教放到言教的前面。中國有句古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是對這一原則的最好的詮釋。所以,教師以及學校的其他教務工作人員對于學生來講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作為教育者,不僅要具有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思想,更要把這些情操、思想落實到實踐中去——德模范的作用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不僅僅是用說教和灌輸,這些容易引起學生抵觸情緒的手段和方式。
2、利用社會的實踐活動發(fā)展道德情感。隨著高校德的發(fā)展,教育者逐步認識到在實際教學中社會實踐的缺失和不足。因而,近幾年高校相對在該方面的力度有所加強。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形式主義的作風,比如說為了社會實踐的活動而活動的現象。在這類活動中,組織者忽略了在實踐活動中應該伴隨著道德情感教育,沒有激發(fā)學生參與這些活動的情感,不能引導他們在親身經歷中實現情感體驗,獲得真切的感悟。因此這類活動并沒有達到德育的目的。要想較好的發(fā)揮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和影響,就要精心的策劃和開展一項實踐活動。實踐活動的開展首先要考慮到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使學生在較為真實的活動中開展實踐活動;其次,在活動開展之前要仔細挑選實踐活動基地;再次,活動結束之后,要及時組織同學對實踐活動的收獲進行交流和總結,組織一些小組討論或者報告會之類的活動,使社會實踐避免流于形式,能夠更好的促進更多大學生的道德情感發(fā)展。
3、講課時教育者德教育的主要形式,在講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1)找準激情點。激情點就是教材中最能調動學生的情緒體驗、引起情感共鳴的關鍵點。在選取激情點時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根據教學重點選定,二是激情點本身要具有強烈的情感因素。(2)積極引導,充分想象,進入情境。確定激情點后,要引導學生充分想象,進入情境,要抓住教材中知識內容的特點,設置情景,情緒感染,激發(fā)直覺情感。
4、因材施教。這是自古以來就提倡的教學原則,在我國古代可以追溯到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作為教育者當面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教育時應該有針對性,做到因材施教。
5、要采用民主的方式,與學生建立共同交流、平等對話的關系。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是上級和下級的關系,而是共同交流、平等對話的關系。想要達到這個境界,教育者就必須采用民主的方式和手段,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與學生建立起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化解學生抵觸和被動的情感,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實現道德規(guī)范的內化,增強高校德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汪勇.淺論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小學德育,2010(7).
[2]張阿平.利用道德情感提高思品課堂效率[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0).
[3]梅蘇蔓.重視道德情感教育,增強高校德育實效性[J].科技信息,2010(6).
[4]崔光喜.怎樣抓好學生道德情感教育[J].探索與研究,2011(4).
[5]樊潔.心里學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1.
[6]鄭紅,樊潔,倪嘉波,等.心理學原理與應用[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