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筆下麻木人群的典型如:閏土、祥林嫂、阿Q,但阿Q思想深處卻體現(xiàn)一種潛在的積極因素。
【關鍵詞】典型;麻木;落后;進步的要求;積極的因素;阿Q
魯迅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身處社會最低層,受壓迫、受剝削的農民形象在中學語文課本中體現(xiàn)較多,如:閏土、祥林嫂,阿Q等,歷來人們都把他們作為糊涂、麻木落后、受封建思想毒害極深的典型代表。閱讀了《故鄉(xiāng)》《祝福》、《阿Q正傳》三文章,總覺得若將他們三人進行比較,雖他們均處于麻木落后之中,但阿Q思想深處卻體現(xiàn)一種潛在的積極因素。
一、首先看一下《故鄉(xiāng)》里的閏土
少年的閏土活潑可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中年閏土呢? “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很深的皺紋,眼圈周圍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穿一件極薄的棉襖,渾身瑟索著,那手紅活圓實已變得又笨且開裂,象松樹皮”。外貌的巨大變化,說明他過著衣不御寒,食不果腹的窮困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村破敗,農民生活痛苦的現(xiàn)實,更體現(xiàn)了閏土遭受階級壓迫,受剝削的深刻性。閏土上場共講了七句話,其中稱呼了四句“老爺”之后,便抖動嘴唇,斷斷續(xù)續(xù)地訴苦?!澳赣H”的嘆息又進一步歸納了他的不幸命運,“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弊髡哂媒囊话氲钠?,刻畫了一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軍閥混戰(zhàn),農村破敗背景下一個勤苦、忠厚、苦難的農民形象,反映了他生活在社會最下層,終年受壓迫剝削,掙扎在饑餓線上的悲慘命運。然而在挑東西時,閏土卻要了“一副香爐和燭臺”。反映了他的麻木和遲鈍,把改變現(xiàn)實的希望寄托在對神靈的祈求、禱告上,并沒有意識到要通過變革社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二、再看《祝?!分械南榱稚?/p>
祥林嫂淳樸、善良,勤勞、受傳統(tǒng)禮教的“好女不嫁二夫”的影響,她在新寡之后逃到魯鎮(zhèn),在魯四老爺家做工,用自己的辛勤勞作,換取起碼的生存權利,但不久,就被婆婆逼嫁到山坳里。她在拜堂時的反抗,也被人稱道,認為是知禮的表現(xiàn),第二個丈夫不幸死于傷寒,不得已又被狼銜去,不得已第二次來到魯四老爺家做工,因她再嫁再寡,人們便嘲笑她、奚落她,魯四老爺把她看成傷風敗俗的不祥之物,不許她沾手祭器供品,篤信鬼神的柳媽又以陰間的鋸刑懲罰嚇唬她,勸她到土地廟捐門檻,讓千人跺,萬人跨,當作替身為自己贖罪。祥林嫂在精神恐怖的壓抑下變得神情萎頓,動作遲緩,卻還是默默操作,以終年所得捐了門檻,本以為可以借此改變命運,但仍受主人的鄙視。連這一點卑微的希望都破滅了,一步步走到了絕境,終至淪為乞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深刻性,表現(xiàn)在她不僅在政治上、經濟上、肉體上受盡了壓榨和摧殘,而且在精神上也受盡了人們的嘲諷和虐殺,不僅在生前孤苦無告,而且還懷著恐懼走向死亡,祥林嫂也有反抗,但她的反抗卻是在封建禮教范圍內,無論她拜堂撞傷還是砍斷門檻,都是很低層次的反抗,都只是對自己、對物(如門檻)的發(fā)泄,而不知道把矛頭對準魯四老爺,對準整個封建社會。
三、再來看阿Q
雖然阿Q處境和閏土、祥林嫂差不多,他的腦子里也有明顯的等級觀念(他知道趙太爺地位比他高),正統(tǒng)思想(明白沒有辮子就是沒有了做人的資格,做“革命黨”就是“造反”) ,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識等,但他卻有比閏土、祥林嫂進步的一面面對現(xiàn)實,閏土一味祈禱、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而阿Q在精神上獨不表現(xiàn)格外的崇奉”。阿Q并不了解革命,但當革命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那樣害怕,他便神往了——并且站出來革起命來。是極端貧困的經濟地位和極端低賤的社會地位決定了這種革命念頭,就象生存的本能一樣自然產生,在阿Q的革命要求里,并非沒有合理的成分,他長期處在社會底層,受盡壓迫、欺凌,要向騎在自己頭上的趙太爺之流復仇,這是無可指責的;他希望獲得—些生活資料,改善生活條件,也無可非議。魯迅對阿Q的革命愿望,對改善自己社會地位的要求是肯定的……”(盧今《吶喊論》。
阿Q原先對“革命”深惡而痛絕之“這”不知從哪里來的意見,其實是指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思想影響。舉人對革命的害怕,由此而轉為“神往”,“神往”革命無疑是阿Q性格上的一次變化。阿Q的階級地位和悲慘遭遇,決定了他對地主階級有著強烈的仇恨,因此反動派的欺騙傳到這時就失去了效用。”(王爾齡夏康達《魯迅作品難句解》湖南人民出版社)?“他的精神勝利法暫時不見了,他的封建正統(tǒng)思想仿佛隱伏了?!保ā吨形淖詫W指導》1988年第2期,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當趙白眼問‘像我們這樣窮朋友是不要緊的?!薄F朋友?你總比我有錢。”阿Q說著自去了,在阿Q認為,革命的含義,窮人是不要緊的!在那個時候,阿Q能看到這一點,也算是一個進步了。他從實際生活感受到“要革命,單說投降,是不行的;盤上辨子,也不得的,”但他從“銀桃子”上去找革命黨,那是認識模糊之處了。)當然,這不是阿Q的過錯,因為他本生所知道的革命黨只有兩個”一個早已被殺掉,一個是掛“銀桃子”的假洋鬼子,不找他又找誰呢?他從反對革命而神往革命,并且采取實際的行動向假洋鬼子去要求參加革命,只是他找錯了對象,找的是一個投機分子,但他本人要求革命的愿望是實在的,可以肯定的。閏土和祥林嫂是暫時做穩(wěn)奴隸,而阿Q則屬于前者,但“做不得后,他卻有了朦朧的反抗意識,并本能地付出了行動,這可以看作是他性格中潛在的積極因素”。
阿Q對革命的理解就是搶東西、找老婆、報私仇,這并不能怪他,只能說革命的發(fā)動者工作沒做到。但阿Q有革命的要求,并且把趙太爺歸人應處決的首惡。他并沒想到取趙太爺而代之,只是想把他家的寧式床搬回土谷祠,這種想法“撈點東西式”的革命,帶有農民自發(fā)性革命的特色,因為沒有無產階級思想正確的教育和領導,大抵也只能是這個革法。對于阿Q身上的革命要素,魯迅先生是明確‘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保ā度A蓋集續(xù)編》阿Q正傳成因),可悲的是當阿Q懷著滿腔抱負去投靠革命黨時,遇到的都是‘不準革命’,資產階級聯(lián)絡,依靠地主階級,卻鄙棄農民的力量,這樣的革命沒有群眾基礎,當然不能帶來真正的社會變革。無論如何,阿Q能意識到革命是暴力,能改變自己的經濟地位,并提出革命(第一個喊出了“造反”了)比起同樣需要改變自己地位卻無能為力的閏土們要進步的多了。
阿Q性格中的積極性或者說他比閏土們進步之處體現(xiàn)在革命上,但阿Q的革命卻以自己被稀里糊涂拉出去槍斃收場。阿Q的悲劇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劇。魯迅先通過對阿Q悲劇命運的描繪,形象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沒有把阿Q這樣具有自發(fā)的革命意識的人加以發(fā)揚和引導。更沒有喚起象閏土、祥林嫂這連朦朧反抗意識都沒有的人。“作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并且實際上指出了,應當喚起農民,也只有充分調動農民,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真正勝利(鐵耕《中文自學指導》 1988年第二期,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總之,阿Q的悲劇不是個人悲劇,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劇。他的性格主體是愚昧落后,但在阿Q性格中的確體現(xiàn)出比閏土、祥林嫂等同期底層人物的一些潛在的積極因素。
【參考文獻】
[1]余秋雨.形象與韻律(文學分冊)[M].百家出版社,1997.
[2]包忠文.藝術與人學[M].江蘇文藝出版社,l991.
[3]王爾齡,夏康達.魯迅作品難句解[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錢理群.名作重讀[M].上海教育出版社,l996.
[5]《語文》人教版教科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