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莫言醞釀十余年、筆耕四載、潛心打造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時,他肯定沒有想到自己會榮登諾貝爾文學獎的寶座。《蛙》的魅力究竟何在?本文將從《蛙》的獨特而多元的敘事視角,鮮明而意蘊深厚的意象,典型而矛盾的人物以及現(xiàn)實與小說的尖銳對立四個方面談談對《蛙》的理解。
【關鍵詞】莫言;敘事視角;意象;人物
當莫言醞釀十余年、筆耕四載、潛心打造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時,他肯定沒有汲汲于能否獲獎的問題,正如路遙三年準備三年筆耕的韌勁投入《平凡的世界》的創(chuàng)作中一樣,但它們都曾經獲得過矛盾文學獎,這確實一個合乎邏輯的結果。然而,更為讓讀者感到驚喜的是《蛙》不僅得到了國人的喜愛,同時還博得了世界的關注,《蛙》的魅力究竟何在呢?是什么讓它榮登諾貝爾文學獎的寶座?
諾貝爾委員會給其的頒獎詞為:莫言“將魔幻現(xiàn)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的確,莫言的《蛙》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是一部充滿魅力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作品。作者以獨特的敘事技巧,站在歷史的長河中深切地回顧中國幾十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宏大而輝煌的歷史畫卷,而且用放大鏡將這部生育史、生命史淋漓盡致的展示出來。作者獨具匠心,通過對小說人物的精心刻畫,使得小說富于生活血肉,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中,述說著歷史與現(xiàn)實、文化與人的關系。
一、獨特而多元的敘事視角
莫言的小說之所以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永久的生命力,原因之一在于其小說的敘事藝術。小說中多元化的敘事視角無不體現(xiàn)了作者的睿智和追求。莫言的小說大都采用第一人稱視角,第一人稱視角是指以“我”、“我們”來作為敘事者的視角,敘事者參與到故事中來,或者以主人公的身份,或者以故事中邊緣人、次要人物、觀察員的身份出現(xiàn)?!锻堋分械摹拔摇?,是一個次要人物,是一個見證姑姑一生經歷的人物,也是一個在矛盾中不斷變化的復雜人物。很奇特的是,文章中的“我”,還是以從一無所知的小屁孩到成為一名歷經滄桑的退休老年人的眼光來講述姑姑的一生。在我的孩童時代,姑姑因為推行新接生法,順利的接生了很多小孩,被村子里的人奉為送子娘娘。無論是姑姑曾經與日本人斗智斗勇的經歷,還是姑姑神奇的初次戀愛對象的事情,都讓我對姑姑產生了莫名的崇拜,姑姑豪邁、潑辣、爽朗的性格在我腦海中留下過深刻的印象。等我長大成人成家之時,姑姑因為推行計劃生育政策而被村里的人咒罵不已,就連我的第一任妻子王仁美也是死于這次計劃生育中,我雖然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掙扎、無奈,但畢竟國有國法,我作為一名軍人,也無力抵抗。在我的眼中,姑姑仍然是正義的化身,是國家政策強而有力的執(zhí)行者,同時我也為姑姑所承擔的責任與傷害給予莫大的同情與憐憫。等到我年老退休后,我的第二任妻子小獅子居然背著我找人代孕生孩子,我的立場也在其中發(fā)生了重大的轉變。而姑姑,她也默許了這一次的“偷生”,晚年的姑姑因為心靈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癥,身披黑袍,像個幽靈一樣在暗夜中游蕩。小說中通過“我”這個第一人稱視角來寫姑姑一生的經歷,一生的變化,小說中所敘述的故事或經歷,其真實性和可信性較強,容易獲得讀者的信賴,所以在閱讀小說時,常常會產生錯覺,總覺得故事過于真實,然而,這種視角也有局限性,那就是視野不廣闊。
莫言是一個極會講故事的人,因此,他的小說并不僅僅局限在第一人稱視角的敘事,讀過他的《紅高粱家族》的讀者就會發(fā)現(xiàn),莫言同樣也鐘情于第三人稱視角的敘事,從《紅高粱家族》中“我奶奶”、“我爺爺”到《蛙》中的“我姑姑”,處處體現(xiàn)了作者敘事視角的靈活性。第三人稱視角是敘事人站在故事之外,以“他”稱呼故事里的人物的敘事角度,第三人稱視角可以是全知視角也可以是特定視角,當敘事人君臨一切,對故事中的人物、心理、故事的來龍去脈無所不知時,就是全知視角,當敘事角度定位于某一人物或某一些人物,視點隨著這些特定的人物轉動時,就是特知視角?!锻堋分械牡谌朔Q敘事就屬于特知視角?!拔摇笨偸撬鶠橐粋€晚輩,去回憶,去記錄我的親人、我的家族、我的故鄉(xiāng)的事。在“我”未出生前,我所知道的關于姑姑的事情是通過別人的講述或者記錄所獲得的,因此必須采用第三人稱視角,并且是特知視角。這一好處在于不僅可以讓讀者對姑姑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也可以豐富讀者的想象力。在閱讀作品的時候,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作品中為什么要將第三人物定為“姑姑”毫無疑問的是,莫言是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姑姑為寫作的題材。莫言在諾貝爾獲獎演講是曾經說過,他的許多小說取材于自己的故鄉(xiāng),自己的經歷,小說中很多的人物形象都來源于自己的親人,但作者并不是照搬現(xiàn)實中的人物,而是通過講故事,將現(xiàn)實中的人物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相區(qū)別,從而達到藝術上的升華。
總的來說,小說中的視角不是單一的、靜止的,固定的,而是多元的、流動的、變化的,它就像是中國的寫意畫,以虛實兼?zhèn)涞墓P墨,筆在此而意在彼。作品中這種特殊的敘事方式,一方面使整個作品看上去是“我”在敘事,整體性和連貫性很強,同時不乏真實性和親切感,另一方面又獲得了第三人稱視角敘事那種野性的開闊性。視角蘊含著生命,他能感受,也能思考,那些獨特的視角操作,可以產生哲理性的功能,可以進行比較深刻的人生反省。
二、鮮明而意蘊深厚的意象
敘事作品之有意象,猶如地脈之有礦藏,一種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密碼之礦藏。而這部作品中的礦藏就是貫通全篇,寓意深遠的“蛙”。小說的內容是涉及生育史的,是涉及新生的娃娃的,為什么作者要別具匠心的選擇“蛙”作為小說的意象,并且將其直接作為書名呢?對于這個問題,文中曾經兩次提到:
她像背誦似的說:為什么“蛙”和“娃”同音?為什么嬰兒剛出母腹的哭聲和蛙十分相似?為什么我們東北鄉(xiāng)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許多懷抱著一只蛙?為什么人類的始祖叫女媧?“蛙“與“媧”同音,這說明人類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這說明人類是由蛙進化而來,那種人有猿進化而來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暫名青蛙的“蛙”,當然也可以改為娃娃的“娃”,當然還可以改為女媧的“媧”。女媧造人,蛙是多子的象征,蛙是咱們高密鄉(xiāng)的圖騰,我們的泥塑、年畫里,都有蛙崇拜的實例。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人是由蛙進化而來的這一觀點的正確性。作者選取意象并不是憑空的,而是要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意象的選擇首先應該是使其具有特異的、鮮明的特征,這些特征又能自然而言或者天衣無縫地指向它所隱含的意義?!巴堋笔嵌嘧拥南笳?,具有超強的生育能力的特征,它正好與小說相吻合,小說中得婦女,基本上多希望能像蛙一樣,有自由的生育權利,能夠為自己的丈夫生育子女,傳宗接代。蛙在這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自然意象,而是演化成一個民俗意象,它不僅僅指向蛙的多子的特征,而且還作為東北高密鄉(xiāng)一種文化的象征,表現(xiàn)了東北高密鄉(xiāng)人民對子孫的期盼。以“蛙”作為小說的名字,就相當于為作品添上了畫龍點睛的一筆,強化了作品的耐讀性,使作品的主旨立意上升到一個更高的臺階。如果直接以“娃”作為書名,則顯得極其的通俗,小說中的象征性則顯得索然無味了。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的蛙還起到疏通行文脈絡、貫穿敘事結構的功能。姑姑最后嫁給了沉默寡言、精于捏泥人的郝大手,就是蛙在其中牽了紅線。蛙的叫聲和初生嬰兒的叫聲很像,姑姑作為一名婦產科醫(yī)生,聽到蛙聲,本來應該是無所畏懼的,可那天晚上,姑姑卻被嚇得生了一場大病,大病之后,姑姑覺得自己好像脫皮換骨了。姑姑之所以畏懼蛙,是因為愧疚,對在計劃生育中死去的或被迫流掉的孩子的靈魂的愧疚和恐懼。這一次蛙的出現(xiàn),是姑姑態(tài)度觀點的一個變化點,轉折點,它讓姑姑的故事很自然的轉接到下一幕,就像是電影里的蒙太奇特效。在這之后,姑姑常常自責,并開始了深深的懺悔。但故事并沒有就此結束。
袁腮開了一個牛蛙養(yǎng)殖公司,但其實質上是一個代孕公司,從而又繼續(xù)引發(fā)了小獅子找陳眉代孕的事件,小說以我由最初的竭力反對到最后的欣慰的接受了這個孩子而結束。但是這是否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結局,是否是一個圓滿的結局,是否是一個合乎倫理道德的結局?
三、典型而矛盾的人物
小說性格刻畫的深度,決定著作品的思想深度。因而,每個人物的個性愈突出,性格愈豐滿,小說就愈能夠廣泛而深刻地再現(xiàn)社會生活的復雜面貌。小說《蛙》之所以具有獨到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小說中的人物具有矛盾性、變化性與統(tǒng)一性,小說中的人物在各種矛盾斗爭中、在變化發(fā)展中產生了高度的統(tǒng)一,使得小說顯得強而有力,立意主旨更加深遠。
姑姑是小說中的典型人物,是作者極力刻畫的一個角色,是我國小說史上一個新形象。姑姑有著光榮的出身有著堅定的革命性,是一個徹底的共產主義者,可以說是根正苗紅。姑姑繼承父業(yè),成為了一名醫(yī)生。在黨的號召下,姑姑學習了新接生法,并且不顧阻撓,不怕艱辛地在村子里推行新接生法,順利的接生了許多小孩,書中寫到:姑姑的手仿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姑姑也由此被光榮的稱為送子娘娘。1965年,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姑姑也與時俱進,高舉計劃生育大旗,披荊斬棘,與一切破壞計劃生育者斗智斗勇,哪怕被張拳打得頭破血流,被“我”的岳母在大腿上捅了一刀,被眾人唾罵,姑姑也依然面不改色,仍舊堅定嚴肅地說:“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是頭等大事!”瞬間,姑姑成了村子里的仇人,姑姑的手由一只婦產科的手變成一只殺人的魔爪。晚年的姑姑,常常說自己的兩只手沾滿了兩種血,一種是芳香的,一種是腥臭的。姑姑的一生坎坷多變,感情生活也屢次受挫。在王小侃事件中,姑姑以死明志“生是黨的人,死是黨的鬼”,在與楊林的事件中,姑姑誓死不像權貴低頭,一心向黨?;仡櫣霉盟哌^的一生,蜿蜒曲折,變幻無奇,但姑姑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事業(yè),堅持一顆紅心,永不變色。
然而,姑姑在堅定地做一名徹底的共產主義者,使用一切手段將計劃生育政策貫徹到底的同時,姑姑也是一個將生命、人權至上的人。姑姑接生的第一個孩子是陳鼻,書中寫到:姑姑曾經遺憾地說她接生的第一個孩子本應該是革命的后代,沒想到卻接生了一個地主的狗崽子。姑姑是個階級觀念很強的人,但她將嬰兒從產道里拖出來的那一刻會忘記階級和階級斗爭,她體會到的喜悅是一種純潔、純粹的人的感情。人在最自然的情況下流露出的情感是最真摯的,是最可貴的,姑姑對小孩有一種極度的愛,這種愛高于階級,高于一切。在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的過程中,姑姑勢單力行,完全扮演著一副惡人的模樣,在追捕王膽的過程中,姑姑窮盡計謀,勢在必行,然而事情總是不盡如人意的,當姑姑發(fā)現(xiàn)王膽快要生地時候,當姑姑面臨著無法絕決的矛盾的時候,當姑姑的船與王膽的木筏接近時,姑姑伸出了一探身,伸出了一只手。陳鼻兇神惡煞地讓姑姑把她得魔爪縮回去,姑姑卻平靜的說:“這不魔爪,這是一只婦產科醫(yī)生的手?!蓖跄懙暮⒆雨惷柬樌禺a下來了,但王膽卻去世了。陳鼻費勁心思想要生的男孩,想要延續(xù)香火的男孩,如今轉眼卻變成了女孩,頓時頹然垂首。在陳鼻一類的父母眼里,他們最期待的不是一個新的、純潔的生命,而是一個快要傳宗接代、延續(xù)香火的生命。然而,在表面上兇神惡煞、殺人入魔的姑姑眼里,孩子是神圣的,孩子的哭聲是世界上最動聽的音樂。姑姑的心里無疑是矛盾的,是痛苦的,是無奈的,但姑姑為什么還要堅定不移的堅持黨的事業(yè),為的就是她將孩子視為祖國的花朵,將生命至上的理想,在那樣的歷史年代里,唯有嚴格的控制生育,才能讓孩子有更多更好的資源,才能讓人類有更長遠的發(fā)展。在小說中,不管矛盾多么復雜,多么尖銳,字里行間里無不透露出姑姑發(fā)自肺腑的對生命的摯愛與尊重。在王仁美的事件中,姑姑為其輸了500毫升的血,在王膽事件中,姑姑毫無回報的照顧著早產的被遺棄的女兒陳眉,哪怕是在小說的最開篇,姑姑幫我們家接生小牛的時候,姑姑的眼神也是如此的慈愛。
時過境遷,東北高密鄉(xiā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盡管時代變了,但是留在人們心中最深處的對于娃娃、對于生命的愛卻始終無法動搖。為此,送子娘娘成為了他們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象征,寄托著他們美好的愿望。
莫言在諾貝爾獎演說中曾經提到,小說中的姑姑與現(xiàn)實中的姑姑有著天壤之別,但這正是莫言的可貴之處,也是其將魔幻與現(xiàn)實相融合的產物。
四、現(xiàn)實與小說的尖銳對立
也許,讀者會認為我對《蛙》的主題理解還不夠升入,其實,當我在閱讀這部作品的時候,特別是接近尾聲的時候,我的心情產生了巨大的矛盾。我對姑姑的變化發(fā)展顯得無從適應。姑姑似乎想以幫我“偷生”的方式來贖罪,但是這真的是贖罪嗎?難道姑姑真的是悲劇的制造者,還是同時姑姑也是一個受害者?我們無從從作者的筆下得知,因為故事的結局沒有誰對誰錯?;蛟S正如作者本人所言:我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難用是非善惡準確定性的朦朧地帶,而這片地帶,正是文學家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只要是準確地、生動地描寫了這個充滿矛盾的朦朧地帶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備了優(yōu)秀文學的品質。作者沒有必要嚴明,因為只有當我們將事情融入到歷史的長河中,才能更好的去感受,去理解。
《蛙》不僅僅作為一部長篇小說而存在,它留給人們的是更多有價值的思考和爭議。但不管怎樣,我們始終期待著莫言這位故事大師能給我們講述更多更有魔力的故事。
【參考文獻】
[1]楊義.中國敘事學(圖文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張相寬.論莫言小說的敘事藝術[D].山東大學,2011:20.
[3]李衍柱.蛙,生命的文學奇葩[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6).
[4]盧珍.試論《蛙》中人物的愛情對其生命成長的影響[J]. 北方文學(下半月), 2012(6).
[5]莫言.為老百姓寫作[A].莫言研究資料[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