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我國發(fā)生了數(shù)起重大的、影響全國的刑事冤假錯案,比如佘祥林案、趙作海案等。這些案件大都是在輕物證、重口供指導思想下,誘供、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的結果。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在社會上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不僅極大地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削弱了司法權威性和公信力。因此,排除非法證據,避免冤假錯案,是每一個辦案人員最基本的職業(yè)要求。
為預防違法取證,我國《刑事訴訟法》做了相關規(guī)定,2012年3月14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對刑訊逼供所得的非法證據從立法層面予以直接排除,為避免冤假錯案,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樹立了法律保護屏障,在我國法治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新的刑事訴訟法第五章證據篇的第五十三條和第五十四條對非法證據的種類和非法證據排除的程序做出了詳細的規(guī)定,使得非法證據的排除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非法證據的種類。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之規(guī)定,非法證據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刑訊逼供收集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供述;二是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證人證言和被害人供述;三是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
第二,非法證據排除的程序。首先,應當有排除非法證據的申請。只有有了申請,才有當事人遭非法取證的可能性。其次,申請人應當提供相關線索或者材料,便于辦案法官進行調查核實。再次,應當當庭由控辯雙方進行質證、辯論。最后,在經過質證、辯論的基礎上,先由控訴方決定是否主動排除證據的使用,如控訴方堅持認為證據合法而使用,則最終由法院決定是否排除使用。
第三,非法證據認定的標準。新修改刑事訴訟法沒有對非法證據一一列舉,而是抽象地分為兩類:一是使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取得的供述;二是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物證、書證,應當綜合考慮收集物證、書證違反法定程序以及所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等情況。根據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使用肉刑或者變相肉刑,或者采用其他使被告人在肉體上或者精神上遭受劇烈疼痛或者痛苦的方法,迫使被告人違背意愿供述的,應當認定當事人的供述為非法證據。對于證人證言、書證、物證等證據,同樣道理,如果是根據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使得當事人供述的證據線索而獲得的,也應當認定是“違反法定程序以及所造成后果嚴重”;當然證人證言、書證、物證等證據取得的過程和方法多種多樣,是否應當認定為非法證據,需要承辦法官憑借自己的審判經驗和閱歷進行判斷。
(作者單位:鎮(zhèn)平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