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路易斯·阿蘭·里德出生在紐約的布魯克林。他是街頭布魯斯和早期搖滾樂愛好者,在雪域大學(xué)上學(xué)時他從戴爾默·舒瓦茨的詩里找到了許多歌詞寫作的靈感。大學(xué)畢業(yè)后,他先是在一家唱片公司當(dāng)職業(yè)歌曲作家。
到60年代中期,里德認(rèn)識了小提琴演奏家約翰·凱爾,他那時正在跟極簡抽象派作曲家拉蒙特· 楊合作進(jìn)行先鋒音樂實驗。兩人一見如故,搞了一個叫做Primitives的雙人樂隊,后來他們把樂隊名字改成了Warlocks,沒過多久樂隊又改名地下絲絨(Velvets Underground),因為他們遇到了吉他手斯特林·莫里森和鼓手莫林·塔克。
地下絲絨的鮮明風(fēng)格很快就吸引了安迪·沃霍爾的注意,1966年到1967年他聯(lián)手樂隊搞了一個叫作“不可避免的塑料爆炸”(Exploding Plastic Inevitable)的系列藝術(shù)項目。里德回憶道:“安迪要我們穿黑色,他說這樣畫面感會很強(qiáng),我覺得他很無聊,我們本來就很喜歡黑色?!?/p>
1967年,地下絲絨發(fā)行了首張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安迪·沃霍爾為唱片封面設(shè)計的那幅著名的大香蕉圖案,后來成為了跟披頭士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和鮑勃·迪倫的《Blonde On Blonde》同樣重要的搖滾樂歷史坐標(biāo)。里德在歌詞中寫實地刻畫了紐約放蕩的暗娼階層,對毒品和SM性虐進(jìn)行了普遍暗喻,尺度之大,超越了《滾石》雜志最大膽的文筆,此外還對搖滾吉他的音色進(jìn)行了革命性的扭曲,加入了大量噪音。地下絲絨后來的三張專輯也延續(xù)了這種風(fēng)格,在當(dāng)時引發(fā)了大量的批評與反感,但后來新一代年輕人對它們報以了熱烈的歡迎,從而確立了地下絲絨的地位和影響力。
1970年里德跟地下絲絨分手,去了英國。他的個人首張個人專輯反響不佳,但1972年他與自己的門徒大衛(wèi)·鮑依合同制作了第二張個人專輯《Transformer》,這張專輯真正地把里德推上了搖滾樂的神壇。
70年代,在地下?lián)u滾圈里,里德經(jīng)常被爆出同性戀和過量吸毒的傳聞。但到了80年代,他開始變得世俗。他娶了西爾維婭·莫拉萊斯,并在1982年的《The Blue Mask》里打開了一扇窗戶讓外界了解他的家庭生活。1991年,他跟老朋友凱爾合作了一張《Songs For Drella》以紀(jì)念老朋友安迪·沃霍爾。
在60年代,地下絲絨時期的里德將美國的街頭文化和歐洲的先鋒音樂相融合,為搖滾樂帶來了一種夾雜著美與喧囂的變化,一種全新而坦誠的情感敘事。到了70年代,作為一個畢生追求改變和創(chuàng)新的獨唱藝人,里德在與聽眾的每一次對話中都展現(xiàn)出了新的變化,像一只變色龍, 尖銳而難以捉摸 ,直到生命的盡頭。他作出的大量啟示性嘗試為華麗搖滾、龐克搖滾和其他搖滾流派的誕生奠定了基礎(chǔ)。
在談起他極簡主義的吉他風(fēng)格時,他曾隨口說道:“對搖滾來說,一個和弦是最好的,兩個和弦就成死亡金屬了,要是用到了三個和弦,那你最好去玩爵士,搖滾對你來說太難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