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晚,中央音樂學院琴房樓演奏廳里座無虛席,由“徐小平藝術和教育基金”為一位青年大提琴演奏家主辦的個人獨奏音樂會正在舉行。舞臺上的演奏家清瘦、俊朗,表演自然流暢,收放自如,盡顯大師風范。而走下臺來,他又是一位帥氣而略帶羞澀的大男孩。他就是旅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莫漠。
因崇拜馬友友而選擇學習大提琴
莫漠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父母都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其父莫五平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曲家,但因罹患癌癥而英年早逝,莫漠當時只有三歲。幸運的是,在母親和周圍的師長、親戚朋友的關心呵護下,父親的早逝并沒有在莫漠幼小的心靈上留下陰影。當時,母親李淑琴雖然也正處在事業(yè)上升時期,一邊教授中國當代音樂課程,一邊還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但她依然在百忙中為莫漠創(chuàng)造了一個無憂無慮、充滿關愛和藝術氛圍的幸福生活,讓他的童年充滿歡樂。和其他孩子一樣,莫漠小的時候也很淘氣很愛玩,社會上流行什么他就玩什么,一樣都沒落下。當然,他最喜歡的還是踢足球,而這一愛好一直延續(xù)至今。雖然愛玩,但是生活在音樂學院濃郁的音樂氛圍中,再加上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學習音樂對莫漠來說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3歲多的時候,莫漠開始隨母親學習鋼琴,但那只是玩一玩,并沒有太大壓力。6歲多時,他在電視上看到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的演奏,崇拜得不得了,于是便轉而學習大提琴,并正式拜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宋濤教授為師。以后,他一路順暢地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附中,高中階段又有幸跟隨附中現任校長娜木拉教授學習,一直到附中畢業(yè)。因為從小喜歡運動,他的運動機能特別好,拉起琴來動作靈活而且很協調。但談到小時候和宋濤教授學習的經歷,莫漠卻直言給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總挨批評,他經常被宋老師說不夠努力。后來才理解,宋老師這樣督促他,其實是看中他是一個演奏大提琴的好苗子。所謂嚴師出高徒,雖然聲稱自己并不是個十分用功的學生,但莫漠在附中的專業(yè)成績依然出類拔萃。他曾多次在院內和全國的專業(yè)比賽中獲獎,2002年曾在中央電視臺錄制并播出的節(jié)目中與著名大提琴家王健合作演奏;2003年香港電視臺拍攝的《中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專題片中,也攝入他在校學習演奏的多個鏡頭。
獲名師賞識而遠赴美國深造
2008年附中畢業(yè)后,莫漠面臨出國深造還是繼續(xù)在中央音樂學院上大學的選擇。莫漠從一出生就在北京西城區(qū)鮑家街43號這個小院里,學院的一切他都太熟悉了。他覺得上大學應該有一些新的變化和新的感覺,而恰巧他的一個堂哥正在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便將該院一位很有名望的大提琴教授介紹給莫漠。莫漠試著把自己的演奏錄音寄了過去,沒想到這位資深的大提琴教授竟破天荒地親自打電話到北京,讓他到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學院跟隨他學習。這位教授就是出生于1920年的阿爾多·帕里索教授,他是老一輩大提琴教育家中很頂尖的一位,著名華裔大提琴家王健就出自他的門下,莫漠從小也很喜歡王健。有一次,媽媽帶他去世紀劇院看王健的音樂會,正巧他那天全身過敏,癢得不行,媽媽不忍心,中途要帶他去醫(yī)院,他不肯,仍然堅持聽完。盡管耶魯大學音樂學院沒有本科,但莫漠還是覺得能遇到這樣的一位名師機會難得,決定赴該院學習。在學期間,他一直享受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全額獎學金,三年后獲得該院頒發(fā)的演奏家文憑。之后,他又在耶魯生活了一年。2012年9月起,他進入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跟隨著名大提琴教育家勞倫斯·萊塞學習。目前他是該院本科一年級學生,享受高額獎學金。
從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到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學院,除了一開始在語言上遇到過一些困難以外,學習環(huán)境和身份的改變并沒有給莫漠帶來太多的困惑。這主要得益于在附小、附中八年的學習為他打下的良好而堅實的專業(yè)基礎。同時,也與他從小性格比較獨立,擅于交朋友有關。莫漠在美國所跟隨的兩位教授,都不會追著學生屁股后面給你上課,因此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很重要。而兩位教授的教學更多是一種啟發(fā),比如帕里索教授會經常給莫漠聽一些世界著名演奏大師的演奏版本,然后告訴他大師為什么要這么拉,這樣處理好在哪里。而且這位巴西裔教授又是一個個性非常強烈的人,他認為是好的,就會很有感染力地去說服你。他會為學生樹立一個純正、正統(tǒng)的審美觀念,確定一個好的目標,而這一點也是讓莫漠最為受益的。帕里索教授還參演過很多大型的音樂會,有著豐富的舞臺演奏經驗。他非常注重實際演奏的效果,會給學生一些具體的指導,如怎樣與指揮溝通,如何與觀眾交流等等。上課時,帕里索教授要求莫漠不僅要熟悉自己的獨奏部分,也要看鋼琴譜(奏鳴曲)和樂隊的總譜(協奏曲)。他在拉協奏曲時,教授會經常讓他中間停下來,要求他說出這段音樂在樂隊中是怎么演奏的。老師告訴他,只有熟悉樂隊的總譜,在合樂隊時才能夠與指揮有更好的溝通,才能夠更加自信。而這些演奏上的細節(jié)之處,對于莫漠來說非常受用。有些學生把大量時間用在練琴上,而莫漠的這兩位老師都不鼓勵這樣,他們更多的是要求學生要用頭腦練琴(要清楚自己練什么),集中精力高效率地練琴。有些學生喜歡去模仿某位大師的演奏,而帕里索教授在第一堂課上就告誡莫漠單純的模仿是行不通的。莫漠說他現在聽大師的演奏,更多的收獲是學習他們通過什么手段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出來。莫漠的另一位教授是勞倫斯·萊塞,這位教授本科就讀于哈佛大學數學專業(yè),是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皮亞蒂戈斯基和卡薩多的高足,曾任新英格蘭音樂學院院長多年。他是一位猶太人,數學很好,他的教學擅于分析,莫漠雖然在他門下學習時間不長,但依然收獲頗多,讓他逐漸在練琴時也和解數學題一樣,習慣用腦筋分析和思考。
雖然生長在音樂學院,但從小文化課就非常好的莫漠一直想上一個綜合大學。耶魯大學是一所世界著名的綜合大學,國際化程度很高。進入耶魯,莫漠住的是研究生宿舍,能夠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專業(yè)的國際學生交流,感受多元的文化,這讓莫漠的視野更加開闊也更具包容性。除了音樂學院的音樂史、和聲等課程以外,莫漠還經常去耶魯大學的其他院系聽課。心理學、戲劇表演等課程,他都很感興趣,這也讓他從更宏觀、更人文的視角,對音樂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除了廣泛汲取不同學科的營養(yǎng),充實和豐富自己,莫漠說對他學琴有重要影響的就是好的音樂會。美國有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也有像紐約愛樂樂團和大都會歌劇院這樣世界頂級的藝術團體。莫漠經常去聽耶魯音樂學院師生的音樂會,也時常會去離耶魯不遠的紐約聽各種音樂會。
榜樣的力量促成理想最終實現
從6歲正式學琴至今,莫漠一直都很順利。莫漠的母親說,因為他心態(tài)比較放松、平和,沒有什么功利色彩,學習大提琴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喜好。
莫漠一直非常崇拜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小的時候在保利劇院聽馬友友獨奏音樂會,曾讓他激動不已。后來馬友友來中央音樂學院舉辦講座,他還有幸坐在他的身邊,暗自與馬友友比身高。到美國后,因為馬友友和帕里索教授非常要好,讓他有機會聆聽并參與他們的談話,還和自己的偶像“勾肩搭背”地合影。也許正是這種崇拜,激勵著莫漠對大提琴的熱愛始終不渝,為自己選擇了學習音樂的道路。
莫漠小時候文化課很好,小學二年級的作文曾代表北京奮斗小學參加全國“春蕾杯”比賽,并獲得二等獎。他的小學老師和周圍親朋好友都希望他不要過早地走上專業(yè)音樂這條路。但小學四年級時面臨是否考附小這樣一個人生最初的選擇時,媽媽讓莫漠自己拿主意。結果,抱著先去中央音樂學院附小試試的心態(tài),莫漠順利考取了該校。而后來遠赴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學習,也是莫漠自己的決定。
莫漠說,在美國學習的最大收獲就是確立了自己的藝術目標、藝術理想,知道了什么是好的,應該努力去追求什么:首先在拉琴上要沒有障礙、沒有技術上的顧慮;其次,要能夠把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傳達給觀眾,與他們有一個好的溝通;再有,就是通過音樂給人們帶去精神上的美感和享受。
莫漠很喜歡上臺演奏,也很享受演奏的狀態(tài)。他說練了那么長時間琴,就是為了上臺,而上臺表演也會暴露自己很多演奏上的問題,有益于自己不斷改善和提高。因此,每次演出結束后,他都會仔細分析演出錄像。而此次利用假期回母校舉辦音樂會,他說,既是一次留美五年學習成果的匯報,也是為了紀念父親莫五平逝世20周年。
音樂會的曲目既有風格嚴謹的巴赫《D大調第六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也有浪漫抒情的舒曼《柔板與快板》;有充分展示大提琴技巧的卡薩多《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也有堪稱奏鳴曲完美之作的弗蘭克《A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大提琴與鋼琴版)》。最后,莫漠還在觀眾們的熱烈掌聲中,加演了難度極高的瑪蒂努《摩西主題變奏曲》。音樂會上與他配合默契、珠聯璧合的青年鋼琴家,則是他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耶魯大學音樂學院、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的三校同窗好友金文彬。而演出后專家們給出的評語是:純正規(guī)范、嚴謹適度、精致大方,毫無矯揉造作和浮華之氣。
談到今后的發(fā)展,莫漠說他還要繼續(xù)在美國深造,近一階段的目標是把本科讀完,并將學分轉換從而獲得耶魯大學的碩士學位。同時,他也很想多爭取一些演出機會,并會有選擇地參加一些比賽。而更長遠的目標當然是成為一個演奏家,至于是獨奏家,還是樂隊演奏員,又或是像馬友友那樣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室內樂,他還不確定,因為這些他都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