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境是文學和藝術作品探求的最高境界,詩追求辭藻中包含的意境,畫講求形象外的意境空間。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之意境悠長。
關鍵詞:意境;詩境;畫境;詩情畫意
談論詩與畫之意境,首先必須了解何為意境?唐代大畫家張璪論畫中有兩句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個有生命的結晶體,“蘭生幽谷中,倒影還自照”,這就是“意境”,一切文學藝術的中心之中心。
意境是造化與心源的合一。簡單地說,就是客觀的自然景物和主觀的生命情調(diào)的交融滲化。曾經(jīng)的中學課本中有元朝馬致遠的一首著名的《天凈沙·秋思》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詩中前四句完全寫景,到了最末一句寫情,抒發(fā)胸臆。全篇結尾化成一片寂寞、哀愁,宇宙荒涼以及無邊的詩境。
那么,意境的準確概念又是怎樣的呢?意境在《辭?!分惺沁@樣解釋的:“意境:文藝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且有虛實相生,意與境偕,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征;能使讀者產(chǎn)生想象和聯(lián)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中國古典文論獨標境界以意境的高下來衡量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往往是情與景,意與境相交融,塑造鮮明生動藝術形象,產(chǎn)生強烈的感染力。”①
唐代王昌齡《詩格》中寫道,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王昌齡把詩境分為 “物境”、“情境”與“意境”三大層次,相當于是說詩境有三品?!拔锞场敝纷畹?,可以說,無論從詩境的審美創(chuàng)作與審美接受角度看,這種詩品的境界,僅以“形似”之“物象”,構成主體內(nèi)心的韻律與氛圍?!扒榫场敝窞榇危@一詩境品格,因跨越于“物”而高于“物境”,可是仍為“娛樂愁怨”所礙,雖具“馳思”,但仍“處于身體束縛之中”?!皧蕵烦钤埂闭撸?。至于詩的“意境”,品格最高。高在何處?
第一,詩之“物境”、“情境”,都滯累于“身”或是偏執(zhí)于“情”。第二,“意境”則不然。此詩的“意境”之“意”,是消解了“物境”、“情境”之余的一種詩境。此“意”,已從“物境”與“情境”中解脫出來,它一塵不染,趨于空靈。就詩境的接受而言,召喚接受者基于人性,人格深處之宇宙精神的一種心靈的極度自由狀態(tài),即滲透融合佛禪之“意境”觀的藝術審美意境。第三,詩中簡短的三句話,概括出詩中所包含的三種境界,即物境——情境——意境。看似三者無褒貶,而實際稱“意境”獨得其真矣。這三個層次的“境”相互關聯(lián),逐一深化,道出“意境”這一最高層次。
談到詩的意境不得不提到山水田園詩,而在中國文學史上,自王維、孟浩然所創(chuàng)的山水田園詩盛行以來,便有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審美意境,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詩情畫意。這種詩情畫意,說明了詩與畫有著很多相似的審美特征,這是人們把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審美的結果。記得念初中時,我曾在床頭書架上貼過一首詩,是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是較早描寫若耶溪的名篇。詩中有兩個名句至今仍會在我腦海中縈繞?!跋s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一聯(lián)頗得謝靈運詩風的神韻。這詩句中的嫻靜、悠遠、意趣,正是我所向往的自然狀態(tài)。詩句中的意境就有如畫境般讓人產(chǎn)生通感,仿佛置身于仙境中,得到片刻的神游,難怪被后世傳為絕唱。王籍此聯(lián)句,是他踏訪若耶溪時,感受山中噪與靜、鳴與幽的對立統(tǒng)一之神出妙語。王籍以“蟬噪”襯托“林靜”,用“鳥鳴”顯現(xiàn)“山幽”,動中寫靜,充滿生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使獨具匠心的文學構思與充滿哲理的人生思辨——統(tǒng)貫一體。同時,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蟬噪”、“鳥鳴”,可令人從心靈深處感受到大自然的靜謐、和諧與深遠;鳥語清脆啁啾的音韻和鳴唱,正是大自然幽深性格的真實展現(xiàn)。
中國的山水詩,其有“意”,謂其有寫景詩的“詩意”,但未必都有“境”。至此不得不提一位偉大的詩人——李白,李白的山水詩以雄奇、豪邁、大氣、蒼涼見長,突破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詩的借山水以自娛的窠臼。李白著重于山水的畫意和神韻,他的一首首山水詩便是一副副別有意境的山水畫。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其中之“辭”字、“下”字、“孤”字、“盡”字、“惟”字和“流”字,詩人舉重若輕的幾個字從不同的角度和時間順序上把楚地吳天的闊大的空間盡收到一個長河畫景里,其藝術形式猶如電影的長鏡頭,其神韻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李白由于終生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他的山水詩的最為獨到之處,就是利用神游的方式,既寫眼前的山水,也寫心中的山水,更寫天上神仙世界的山水,用李白的話來說就是“別有天地非人間”的山水意境。李白山水詩的意境便是畫境,即李白山水詩既能展現(xiàn)動態(tài)美,又能展現(xiàn)靜態(tài)美,還善于描繪山水的朦朧美;既能從時空角度展示山水美,又能突破時空,使所展示的山水更加雄偉瑰麗。
體味過了詩中的意境,那畫中的意境又是如何呢?宋朝大畫家米芾曰:“大略人物牛馬,一模便似,山水摹皆不成。山水心匠自得處高也?!鄙剿兓療o定形,可供心中意境的獨創(chuàng),所以中國畫家偏愛山水題材。石濤說:“山水真趣,須是入野看山時,見他或真或幻,是我筆頭靈氣,下筆時他人尋起止不可得?!?/p>
李日華說:“凡畫有三層次:一曰身之所容;凡置身處非邃密,即曠朗水邊林下,多景所湊處是也。(按:此為身邊近景。)二曰目之所矚;或奇勝,或渺迷,泉落云生,帆移鳥去是也。(按:此為無盡空間之遠景。)然又有意有所忽處,如寫一樹一石,必有草草點染取態(tài)處。(按:此為有限中見取無限,傳神寫生之境。)寫長景必有意到筆不到,為神氣所吞處,是非有心于忽,蓋不得不忽也。(按:此為借有限以表現(xiàn)無限,造化與心源合一,一切形象都形成了象征境界。)其于佛法相宗所云極迥色極略色之謂也?!庇谑抢L畫成了最高的禪境表現(xiàn)了。而禪是中國人性接觸佛教大乘義后體認到自己心靈的深處,而燦爛地發(fā)揮到哲學境界與藝術境界。
那么藝術意境之表現(xiàn)于繪畫作品,就是透過秩序的網(wǎng)幕,使鴻蒙之理閃閃發(fā)光。這秩序的網(wǎng)幕,是由各個藝術家的意匠組織點、線、面、形體、光、色等,使其成為有機和諧的藝術形式,以表現(xiàn)畫之意境。因為這意境是藝術的獨創(chuàng),是從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觸時突然的領悟和震動中誕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觀的描繪,像照相機的拍攝。所以畫家要能把握住靈感的閃光,運用其嫻熟的筆法,發(fā)揮其堅實的畫工,通過畫面?zhèn)髑檫_意,做到畫中有詩。也就是用形象說話,抒發(fā)胸臆。
舉例說來,畫面的色調(diào)可以營造一種氣氛,也就是說要有境。色彩也是最直接和最快速傳達信息的介質(zhì)。不同的色調(diào)讓人感受和聯(lián)想到不同情境。色調(diào)對于作者更能表現(xiàn)當時的感受和情緒,從觀者角度更能使觀賞者身臨其境,感受畫作的整體魅力,體味到畫中所傳達的意境。
結語:意境是客觀的景與主觀的情融合的結晶,是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產(chǎn)物。它有時又是琢磨不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絕高境界。需要我們這些從事文學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工作者不斷修煉,用畢生的精力孜孜以求。
注釋:①夏征農(nóng)主編,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