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等教育聲樂藝術的教學中,尤其是在思考聲樂藝術作為實踐性要求相對較高的學科,要突出表演藝術的動力定型技巧的運用,突破傳統(tǒng)的聲樂藝術表演教學模式,形成實用性、靈活性的教學特點,更好地圍繞學生的主體發(fā)展和藝術表達的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構建良好的聲樂藝術表演教學。本文將圍繞聲樂藝術教學表演訓練的重點項目出發(fā),并分析聲樂藝術表演教學的技巧性教育模式,探討培養(yǎng)多能的復合型表演人才的整體教育方式,更好地促進聲樂藝術表演教學的推動效果。
關鍵詞:聲樂藝術;表演教學;技巧性運用;教學模式
隨著藝術發(fā)展對于復合型人才的不斷需求,在聲樂藝術的表演教學中,更加要突出對聲樂藝術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方法應用,在結合理論實踐的基礎上,形成開放性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讓學生形成創(chuàng)作靈感的積累,在反復磨礪與技巧的感悟中增強聲樂藝術表演的能力提升,促進專業(yè)知識與現(xiàn)代化歌唱表演的全面融合。
1 簡述聲樂藝術教學表演訓練的重點
(1)理論掌握的基礎性運用。在聲樂藝術的表演教學中,要形成學生主體作用的全面發(fā)揮,在掌握聲樂藝術表演的相關理論基礎的前提下,著重于對戲劇專業(yè)人才、歌劇表演人才、音樂劇表演人才等多方面的培養(yǎng)為目標,在重點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上,要突出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因此,要突出對舞臺表演的整體知識理解,圍繞當前表演藝術的進展、發(fā)展階段等深入學習,從世界公認的三大表演體系(即俄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德國的布萊希特表演體系、中國的梅蘭芳表演體系)及其美學原則進行理論根基的培育,更好的讓學生形成專業(yè)知識的豐富,構建聲樂藝術表演的整體思維空間和興趣培養(yǎng)模式。
(2)情感融合的磨礪過程。對于聲樂藝術的表演教學,是一項綜合對音樂、詩詞、古典樂曲、語言、行動和感知等的綜合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表演藝術中情感表達的渠道培養(yǎng),形成表演與表達,表述與演繹之間的整體融合,讓學生通過表演融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并通過肢體語言、歌唱藝術等塑造出來,構建學生在表演中肢體、語言、表演的整體融合,并強化創(chuàng)作材料的整體訓練,突出學生的表演天性和形體動作的感覺,讓學生在情感融合的魔力過程中構建常態(tài)化的訓練模式,增強表演的主體能力素質(zhì)。使學生在舞臺上能“唱”會“動”又能“演”,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對不同角色的表現(xiàn)能力,以達到培養(yǎng)和造就他們成為全面的聲樂表演人才。
2 分析聲樂藝術表演教學的技巧性教育模式
(1)舞臺實踐的教學模式。在聲樂藝術表演教學中,通過學生在表演知識與情感融合的基礎上,采用舞臺教學的模式,讓學生強化表演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形成舞臺表演的綜合性技巧運用教學模式,將集體性、表演性的教學方法運用到其中,通過長效培訓機制的養(yǎng)成,讓學生結合戲曲的訓練方法,采用走遠場、臺步、云手等基本功的培育方式,并結合當前的熱點劇照,通過小品、話劇、戲曲以及音樂劇的排演方式,讓學生在舞臺中強化表演能力。在表演的過程中,綜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將學生融入假戲真做的氛圍之中,并將真實情感的流露作為教學的重點,形成開放式的舞臺教學,讓學生在表演中徹底忘記自己,忘記自己的真實身份,形成真正進入角色的表演模式,并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磨合,在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把握上,形成舞臺實踐教學的整體應用模式,教師進行適當?shù)闹笇Ш同F(xiàn)場模擬,讓學生在相互之間的表演中看到對方的表演不足,記錄自己表演的進步與成長,構建全面發(fā)揮的舞臺效應。
(2)演唱結合的結合模式。在聲樂藝術表演教學中,要充分圍繞學生的自身優(yōu)勢,并追求在“演”與“唱”的有機結合上進行全面突破,形成學生既能表演又能歌唱的良好優(yōu)勢。首先從學生的表演心理進行合理引導,讓學生能隨意的動起來,并可以結合表演的不同內(nèi)容構成舞臺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對自己的形體進行合理“加工”,在充分考慮學生表演心理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興趣中分析歌舞內(nèi)容與角色定位,在不同的表演場景下展示出不同的表演風格和行動藝術。學生學會在藝術虛構的條件下,輕松自然做到真聽、真看、真的判斷決定后再行動,達到 “眼中有景”“心中有情”,同時完成歌唱的技術技巧、聲音音色、作品的表現(xiàn)風格、表現(xiàn)情緒等。調(diào)動學生的表演熱情,激發(fā)學生的歌唱欲望,時刻要有一種表演的沖動把自己“燃燒”起來,要他們學會在“歌唱”中“表演”,在“表演”中“歌唱”,同樣做到“唱必動”“動必唱”,使學生完成“演”與“唱”的完美統(tǒng)一。
(3)時刻表演的實踐模式。要想培養(yǎng)學生真正的表演才能,就要讓學生每時每刻、無論任何地點都能有一種表演的技能,盡快地適應舞臺、適應社會。因此,要將表演教學活動搬到課堂之外,搭建學生表演的舞臺,加強舞臺實踐的多項培養(yǎng),讓那個學生在表演實踐中形成豐富的表演才能,對于環(huán)境的拿捏、情感的掌控、人物形象的分析、合作交流的應用等,都能形成切身的體驗和感受,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多參加舞臺表演訓練,改變以往課堂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合理調(diào)整舞臺與講臺的關系,將講臺搬到社會的大舞臺中,在實踐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表演天賦。
(4)開放式教學的活動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上各種活動,如:聲樂比賽、慶典演唱、合唱比賽、音樂創(chuàng)作發(fā)表會等,學生也可以利用雙休日、節(jié)假日,在宿舍、會議廳、音樂教室等場地,舉行小型演唱活動,同時也可以邀請同學好友觀摩,這樣大課堂和小課堂結合,課內(nèi)和課外結合,既能提高演唱者的心理素質(zhì),又能達到檢查學習效果的目的,提高音樂表演的藝術實踐能力。教師和學校也應該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演出機會,多舉辦音樂會,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舞臺表演的實踐中查找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和學習中的不足。
3 結語
聲樂藝術表演教學是一項綜合性的教學手段,尤其是在當前教育形式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中,更要突出對學生個體性表演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舞臺實踐教學的整體應用,并突出表演教學的個性化模式,形成現(xiàn)代市場需求以及學生歡迎的教學體系,更好地推動聲樂藝術表演教學的全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胡曉迎.民族高校少數(shù)民族聲樂藝術傳承與發(fā)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2012.
[2] 曹仁方.試論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以菏澤學院為例[J].大舞臺,2010(08).
[3] 楊朝忠.音樂教育觀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意義——以侗民族音樂傳承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0(03).
[4] 張津夷.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路徑的探索[J].大眾文藝,2010(05).
作者簡介:賴月娟(1970—),女,廣西人,畢業(yè)于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碩士,??诮?jīng)濟學院藝術學院音樂表演系講師,主要從事高等聲樂藝術表演教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