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視覺因素、聽覺因素、觸覺因素等方面分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陳空間氛圍營造的技巧。
關鍵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陳列;氛圍營造
0 引言
每每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從步入滿眼遇難同胞雕塑的廣場,到能容納萬人的集會廣場,再進入記述大屠殺史實的展覽區(qū)域,觀看歷史史實,經(jīng)過悼念廣場、遺址廣場、“萬人坑”祭場和冥思廳,最后步入和平公園,整個情緒都被紀念館的空間氛圍不斷調(diào)動,時而悲痛,時而憤慨,最后又歸于平靜。是什么讓我們的情緒如此跌宕起伏,除了歷史上真真切切發(fā)生的這場人類的浩劫,該紀念館在陳列展示空間優(yōu)秀的氛圍營造水平也值得我們學習。
1 博物館陳列展示空間的設計
博物館陳列展示空間不僅包括陳列室,還包括博物館建筑內(nèi)部和外部用來進行展示和與展示相關的部分。具體來說包括門廳、進廳、序廳、陳列廳、過道、樓梯、休息室以及博物館建筑外部用玉展示或為展覽進行宣傳、引導的空間。
陳列展示空間是一個博物館的主體,也是一個博物館中占用空間最大的地方,是展品存放展示的重要場所,因此,陳列空間的設計則尤為重要。從展品到展品所處的環(huán)境,都要緊扣主題,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展示效果。而陳列展示空間的氛圍營造,也是為了烘托展品,相輔相成,是整個陳列達到理想效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以陳列展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事件的時候自然需要相適合的氛圍來體現(xiàn)這一殘忍的行為。表現(xiàn)受難同胞的苦難憤慨的心情和中華兒女期盼世界和平自然是兩種不同的情緒,與之相匹配的環(huán)境不能簡單地重復更不能互換。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陳列在內(nèi)容及與之相呼應的情感變化并不是一個線性的模式。該紀念館陳列部分也不是單核心的,你無法說表現(xiàn)侵華日軍殘忍殺害無辜國人的萬人坑及其他觸目驚心的罪行不是這陳列的所要講述的重點,也無法拒絕寬恕罪行,期盼和平才是這座紀念館真實的用意。該紀念館承載了太多歷史的血與淚,穿行在這數(shù)萬平方米的展覽中,心情的變化無疑是巨大的,空間氛圍的變化也因此需要不斷轉變,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如何營造變化如此巨大兒而迅速的氛圍,并取得大家的贊譽,下面將繼續(xù)分析。
2 陳列展示空間氛圍營造方式
2.1 視覺因素
恰當?shù)目臻g氛圍能夠迅速將觀眾帶入展覽所需要的情境中,在展陳環(huán)節(jié)中,觀眾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量是最大的,因此,利用視覺對人的影響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我們尚未進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就能在館外的廣場上看到“遇難同胞”群雕。灰暗的顏色、扭曲的表情、無聲的呼喊,這一切已將戰(zhàn)爭的無情、侵略者的殘忍表露無遺,使人們還沒進入展廳就已經(jīng)奠定了對這個歷史事件的心理基調(diào)。
紀念館的大門更是巧妙,仿若一座被劈開的大山,中間是狹長的過道,過道的一邊是直指蒼穹的山尖,過道的另一邊是如地獄般屠殺百姓的場面。每個從這扇門走過的人們都會產(chǎn)生極大的情感共鳴,似乎是通往死亡,又或者可以從此逃脫,尚在展廳的門口就已經(jīng)對展廳內(nèi)的事物有所畏懼,卻又更急切地想知道這一切,屠殺的死亡氣息依然流露。進入展廳后仿佛置身于一座萬人的靈堂,空曠的展廳和照度較低的燈具配上一幅幅不斷更換的死者的頭像。昏暗的空間里逝者的頭像一個接一個浮現(xiàn)又淡去,就連燈光的顏色也選的較高色溫的冷調(diào)光,這些無不讓觀眾陷入對逝者的緬懷與哀痛中,感受不到一點生的氣息。
灰白的大理石構成了紀念館長長的墻體,密密麻麻的名字給人極大的壓力,無法遍數(shù)的數(shù)量讓觀眾間接了解30萬是個多么可怕的數(shù)量。而后的便是歷數(shù)侵華日軍的罪行以及南京人民所遭受的苦難。這一段的展覽有圖片,有視頻,有戰(zhàn)時的復原場景,還有各類戰(zhàn)時的遺物。當時一些外國人在寧拍攝的攝像機和膠片,拉貝、威爾遜等人的日記和信件,日本老兵的日記、軍刀、毒氣彈等都給這段歷史提供了鐵一樣的實證。這些并沒有擺放在觀賞最舒適的位置,高低錯落,遍布在整個墻面上,巨大的信息量使日本人的罪行更深入人心,這場不人道的屠殺也不可否定。其后數(shù)排兩層樓高的檔案柜中滿滿的大屠殺幸存人員檔案也有同樣的視覺效果,用藍色和黑色區(qū)分這些人現(xiàn)在是否在世,以警示國人對這份歷史的重視,也是對日本久久不愿承認這段歷史的控訴,隨著時間流逝這些證人終將逝去,讓觀眾的心都為之焦急。將視覺的功效發(fā)揮到極致的要數(shù)南京大屠殺萬人坑的原景了,站在欄桿邊俯瞰同胞們聚集在一起已經(jīng)分不清誰是誰的散落的遺骨,仿佛親身經(jīng)歷了這場大屠殺。這些真實的骨骸是最有說服力的歷史鐵證,也是最能讓觀眾感知屠殺氛圍的方式。
而當人們結束室內(nèi)展館的觀看步入和平公園時,視野頓感開闊,潔白的和平女神像高聳于一池碧水之上,之前的陰暗壓抑與內(nèi)心的憤怒仇恨都為之撫平。整個紀念館在視覺設計上靈活的使用了色彩的變化、空間亮度的變化、視野內(nèi)展覽物密度的變化和視覺空間的變化等手法,積極地調(diào)動和轉換參觀者的情緒,營造了適當?shù)姆諊?,實際觀賞效果十分出色。
2.2 聽覺因素
聽覺是僅次于視覺的感覺獲知途徑,也是人的第二個最重要的遠距離分析器。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內(nèi),聽覺因素也時時存在與展陳空間內(nèi),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已進入展館內(nèi),最大的感覺就是人流很多,但整個空間卻很靜謐,誰都不忍大聲喧嘩,生怕擾了先輩們的安寧。然而在這個肅穆的空間里,每隔12秒就有一聲清脆而沉悶的水滴聲從一個角落傳來。于無聲處聽驚雷,水滴的聲音在環(huán)境的對比下顯得格外轟隆,每一滴水滴的落下都代表了一個生命的逝去,以此來表現(xiàn)大屠殺中生命雖貴重卻如草芥般被斬去,如此短暫的時間就有一個鮮活的生命逝去。其后的展覽中有復原當時的場景,除了畫面還配合當時的炮聲、槍聲以及無辜群眾和殘忍的侵略者的聲音,使整個場景更加的飽滿,甚至未見其景便已聞其聲。在展現(xiàn)日本侵華罪證的部分也不似之前祭奠逝者的場館那么寧靜,有了更多的聲音。這一段的聲音多來自幸存的哭訴和指正,還有日本老兵的反思和懺悔。中文和日文錯雜在一起,讓不會說話的文物多了一些見證他們歷史的有聲者。展陳中利用環(huán)境的安靜來烘托細小聲音的巨大,利用對歷史現(xiàn)場聲音的還原再現(xiàn)來體現(xiàn)屠殺現(xiàn)場的殘酷,利用中日軍民的訪談來說明屠殺的真相不容置疑。
2.3 觸覺因素
這一因素的并不像視覺或者聽覺來得那么直接,但其對展陳環(huán)節(jié)氛圍所做出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紀念館內(nèi)的溫度總是涼爽的,而在這種題材與情境下這種涼爽似乎又被降了幾度,讓人覺得冰涼,似乎有太多喪失體溫的逝者或是這場屠殺太過于無情。墻壁用了很多粗糙的石料,觸手寒冷而粗糙,像屠殺的殘酷無情。而后的冥想廳卻以燭火相伴,不需觸摸便已經(jīng)覺得有了些許溫暖,以人性的溫暖來反思這場滅絕人性的大屠殺。當人們走在廣場上沒有生命氣息的碎石上,聽著石頭與石頭之間摩擦出的沙沙聲,又仿佛聽到屠殺中人們的哭泣。當步入和平廣場后,迎面吹來帶著水面濕度的和風,又有世人憐憫悲痛的淚,又有向美好明天進擊的釋懷。
3 總結
要營造好博物館陳列展示空間的氛圍,就要牢牢扣住人們感知展示陳列的各項因素,全方位的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是味覺來設計陳列展示所用的色彩、燈光、材質(zhì)、音效等。并且要將各因素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相互配合,將展覽的各部分內(nèi)容聯(lián)系成一個整體,將展覽本身與觀眾結合成一個成體。優(yōu)秀的展示空間氛圍就是讓觀眾不自覺的成為這個展陳的一部分,身在其中,隨著展線的推進產(chǎn)生與之相呼應的行為舉動和心理變化。毋庸置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紀念館的展陳空間氛圍營造是相當出色的,隨著科技的進步,博物館展陳水平的提高,相信還會有更多、更好的設計手法能與觀眾們見面。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2] 畢文娣.博物館陳列空間的展示設計研究[D].山東輕工業(yè)學院碩士論文,2011(06).
[3] 趙一新.論陳列空間[C].浙江省博物館學會2001年學術研討會文集,2002(12)
[4] 何鏡堂,倪陽.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創(chuàng)作構思[J].建筑學報,2005(09).
[5] 甄密密.基于建筑現(xiàn)象學的大屠殺紀念館設計初探[D].北京建筑大學,2013(06).
作者簡介:季晨(1989—),男,江蘇海安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文物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