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農(nóng)家出身,卻滿腹經(jīng)綸;他繪畫為生,卻以讀書為首;他因畫成名,卻以詩書畫印為樂……陳初良儒雅的外表下,是詼諧幽默、縱論古今的敏捷才思。
陳初良1944年出生于福建閩侯青口大義村,先祖是明代的名門望族,曾有九條金帶、世進士第之譽,后于清朝舉族歸隱故鄉(xiāng),耕讀傳家。雖繁榮不再,但家族里雕梁畫棟的古老建筑群卻給了他不盡的藝術熏陶,讓從小癡迷繪畫的他無師自通,畫神像、捏泥人、剪窗花、扎風箏……幾乎無所不精,老家至今還留有他當年臨摹年畫的“處女作”。1960年,16歲的陳初良如愿以償考入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繪畫系,4年的專業(yè)培訓和夜以繼日的苦練為他打下了扎實的中國畫基礎。
上世紀60年代初,陳初良有幸與著名畫家陳子奮結為忘年之交,并尊其為師,自此開始了他的國畫生涯。從臨摹近代名人字畫入手,追溯任伯年、石濤、唐寅等大家,深入遠古畫藝的探索,循序漸進,技藝日長。上世紀70年代末,小有名氣的青年畫家陳初良進入福州畫院,成為專職畫師,專攻國畫。作為專業(yè)人士,陳初良加強了理論鉆研,在反復對比、考量中,越來越感到泛濫百家不如專于一法,遂決心在繼承和發(fā)展中國山水畫這一領域闖出一條新路來。為此,他夜以繼日,廢寢忘食,聞雞秉筆,挑燈夜讀,臨摹晉唐以來的書畫名跡,特別以北宋諸家山水畫、元人繪畫及明清以來諸子百家作為旁通參考,精研歷代畫論及其淵流變之異同,更在結構法度上深下功夫,嘗試傳統(tǒng)的筆功墨韻,又吸收西畫精華,“日間揮灑夜間思”,其人物、山水畫漸進佳境,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創(chuàng)作出許多饒有古風亦具新藝的佳作。”
陳初良的畫很傳統(tǒng),一筆一畫具宋人骨:層巒疊嶂,骨體堅實,筆法剛勁,構圖挺括;溢元人氣:丘壑蒼茫,云蒸霞蔚,墨色淋漓,山光嵐蔚。陳初良的畫又很時代,整體畫面層次分明,透視立體,筆墨瀟灑脫俗,點染收放有序,不僅綜合了北派豪放大氣與南派精致細膩的優(yōu)點,還擺脫了封建士大夫孤芳自賞的束縛,作品生機勃勃,山水人物花鳥有機結合,重傳神而不拘泥于形,很少具像直描,多是大自然凝結在畫家心中的山水,借物寫心,借古開今,渲染出當代人的審美情趣,令人回味無窮。
畫如其人,陳初良追求的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畫景與心境、畫家與讀者的融合,是意境與神韻的完美結合。而這種交融和碰撞產(chǎn)生的藝術火花,在陳初良的筆下卻展示得淋漓盡致。尤其是隨著傳統(tǒng)文化、繪畫等多方面修養(yǎng)的積累,陳初良作品詩情畫意的融合日見增強。他的山水世界逐漸過渡到寫實與造境結合,現(xiàn)實與玄想相系,從抒情的角度擷采畫面。以詩人的眼光觀察大自然,通過精心剪裁的藝術形象,締造出畫家追求向往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