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糖“打”出來
“打糖”是麥芽糖的一種,和打糍粑(年糕)一樣,都是為過年準備的年貨。這些事情都在臘月完成,據說用臘水熬出的打糖味道更甜,也更經留,不容易溶化。
“我20多歲的時候,父親就開始教我打糖,現在我都60歲了?!贝蛄?0多年糖的福建武夷山吳屯鄉(xiāng)后乾村村民占希財,是占家“打糖”的第五代傳人了。
“打糖”是武夷山年貨之一,糖里面包裹著花生、芝麻,一口咬下去,滿嘴盡是香甜。對于打糖,占希財是再熟悉不過的,他告訴記者“打糖”的六步曲。第一步,發(fā)芽。先將小麥浸泡后讓其發(fā)芽到三四厘米長。每天要將小麥過水兩次,大約六天后才可以使用。第二步,發(fā)酵。把洗好的糯米倒進鍋里燜熟并與切碎的麥芽攪拌均勻,讓它發(fā)酵3個小時~4個小時。第三步,熬煮。發(fā)酵結束后,取出汁液進行熬煮,用大火熬煮7個小時~8個小時。熬煮時用棍子不停地攪動,當熬煮的糖可以掛住停留3秒~5秒不掉下來,麥芽糖就煮好了。第四步,打糖。打糖必須用上兩根木棒,把琥珀色的糖塊拉至銀白色。第五步,加料。打好的糖放在鋪了米粉的桌子上,壓成長條形之后加入花生、芝麻,再包裹起來搓成長條。第六步,剪糖。把搓好的長條用大剪子剪成一粒粒小的糖果。
“打糖”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拉糖,拉糖可是一件重體力活,一團糖足有10多斤,加上很黏,要拉好必定要付出體力?,F在,占希財都是和兒子兩人輪番上陣拉糖。占希財說,他最高興的就是看到兒子肯學打糖。“人老啦,沒有從前有力氣了,現在得教會兒子打糖。他是第六代,以后還得有第七代、第八代?!?/p>
年貨里的芝麻香
芝麻片是武夷山過年必備的小吃之一,過新年前的一個月,武夷山農村的很多戶人家就會開始做芝麻片,大街小巷也都會看到賣芝麻片的小攤。
做芝麻片的材料有糯米、黑芝麻、花生、麥芽糖。首先,在冬天最冷的幾天,將浸泡了十幾個小時的糯米,上鍋蒸熟后放在室外冷凍,制作成凍米;其次,按一定的比例將炒熟的黑芝麻、花生和凍米混合在一起;再其次,便是熬糖,將大塊的麥芽糖放入鍋內,小火熬制粘稠。
“芝麻片我都做了30多年,每年都要做上百來斤的?!?5歲的武夷山洋莊鄉(xiāng)四渡村傘街自然村村民林玉英邊用鍋鏟攪動著糖水邊對我們說,“煮糖水啊要慢慢煮,要不停地攪還要用小火,要不然一不小心就煮焦了哦,不過這個煮糖水,我有個土辦法?!边@時候林玉英舀了一瓢冷水,把一小勺糖汁迅速放進水里,“能很快凍成糖塊,還有點軟軟的,糖就可以啦?!?/p>
糖汁煮好了之后,把之前混合好的黑芝麻、花生和凍米全部倒進鍋里,快速地攪動,讓糖汁和黑芝麻、花生、凍米充分融合后倒在木板上,趁熱滾壓成型后便開始切片。“切片一定要趁熱,要不然冷了就切不動啦;等芝麻片放涼了,放到的箱子里裝好,明天就可以去街上賣咯。”林玉英笑呵呵地說?,F在村里的年輕人都不會制作芝麻片,他們也不學芝麻片制作,芝麻片制作這一傳統(tǒng)技藝將漸漸失去。
“藥引”土榨板糖
“老祖宗傳下的東西不能丟,我們做的板糖是可以當藥引子的,吃了對身體很有好處,現在一起榨糖的多是村里的鄰居以及親朋好友?!痹诟=掀绞衅殖强h蓮塘鎮(zhèn)山橋村,現年60歲的板糖制作傳人祖菊孫說,他已經做了40年的板糖,如今還在用祖上的傳統(tǒng)技藝制糖。
祖菊孫說,當地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句俗語“一靠糖,二靠樹”,糖指的就是產于當地的板糖,樹指的是浦城的丹桂樹。山橋村的土質適合甘蔗生長,當地產的甘蔗含糖量高,制作出的板糖質量高。板糖的制作在當地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是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祖菊孫向記者介紹了制糖的整個流程。他說,先要到地里挑選榨糖的原料蔗糖,然后將選好的蔗糖放到榨汁機里榨汁,并將榨好的蔗糖汁液倒入鍋里煮。這個環(huán)節(jié)要適量添柴把握好火候,還要用大勺子攪拌均勻,糖蔗原汁的熬煮要10個小時左右才能完成。最后,將熬好的糖汁倒入事先準備好的木質模板里,放到干燥通風處晾干,板糖便制作完成。
祖菊孫說,他現在只種一畝糖蔗,可榨出500多公斤板糖,每500公斤板糖在市場上賣1萬元,山橋村村民種植蔗糖的面積在逐年減少,現在只有種植幾十畝,已經遠遠不如歷史上制糖鼎盛時期的幾千畝。如今,市場用紅粉糖加工成的板糖占很大的比重,且價格低廉。手工作坊制作的板糖不僅耗時長,還需要大量的人力,且產量不高,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
據了解,山橋村的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種植蔗糖的都是留守老人。隨著時間的流逝,浦城板糖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