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性》
作者:三浦友和 毛丹青 譯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7月
定價:28元
三浦友和與山口百惠,是一個年代人們的集體記憶。隨著兩人成婚,他們開始慢慢遁出大眾關注,背后的光環(huán)漸漸暗淡。那之后,山口百惠出版過一本名叫《蒼茫時分》的小書,談自己的成長與婚后生活。而在生活中擁有山口百惠卻同時在銀幕上失去她陪伴的三浦友和,就如同電力不足的彩燈,不再有之前銀幕上的炫目,漸趨平淡。歲月催人,2012年,三浦友和滿60歲了。60歲的三浦友和參與了一部電影的拍攝,之后,投資方請他寫一本書。起初他以為是影片的宣傳冊,后來才知不是,便試圖推卻。資方希望以此作為影片宣傳的一環(huán),所以堅持。幾經(jīng)周折,最后確定用采訪的形式來出書。在書中,三浦友和主要談自己,當然,他的太太——那個曾經(jīng)萬眾矚目的女人山口百惠,是不能不談的,是無法不出現(xiàn)在書中的。兩人相處多年,據(jù)說連一次架都沒吵過,三浦友和說:這都是因為“相性”。在本書序中,三浦友和開門見山捧出“相性”的概念。他引用了字典上的簡易解釋(應該是日文字典):一是彼此性格合得來。二是彼此性格相互吸引,做什么事都容易產(chǎn)生共鳴。如此看,書名取《相性》,是對夫妻會共同現(xiàn)身書中的暗示,大概是為了滿足日本人對這對明星夫妻的好奇心。
農(nóng)村孩子三浦
三浦友和還不叫三浦友和的時侯,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住在鄉(xiāng)下,他爹是鄉(xiāng)下的派出所警察。用他的話說,那時候的日本鄉(xiāng)下跟現(xiàn)在不同:水是井里打上來的,點火用木柴,吃的東西大家分工制作再分食。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警察跟老百姓都是朋友,關系是融洽的。但融洽對警察來說未必全是好事。都是朋友,還怎么處理公事?所以當時的政府規(guī)定,一個警察在一個地方待兩三年就必須調(diào)動。小三浦于是跟著父母搬了很多次家。他歲數(shù)小,對搬家這事沒什么感覺,可他的父母卻覺得累。父母總為搬家發(fā)愁,就開始想辦法。他家的一戶鄰居,家里有人在東京做大企業(yè)的老板。小三浦的爹跟這家人很熟,于是放棄了警察這個穩(wěn)定的工作,搬到東京,變成了大企業(yè)的小職員。小三浦也就從農(nóng)村孩子變成了城里孩子。小三浦記得,剛進城的時候沒有同學對他感興趣,因為城市孩子的個人主義比較強,也因為他來自鄉(xiāng)下,除了競走比別人快以外,沒有其他擅長的。久而久之,他說,自己學會了獻媚、阿諛奉承,和跟人套近乎,變成了一個看別人眼色行事的孩子。這個階段持續(xù)了一年多。
搞樂隊與打工
如果不是三浦友和自己爆料,我說什么都不會想到,像他這樣一個陽光俊美從各方面看都極其符合主流審美標準的小伙子,曾經(jīng)不修邊幅地搞過搖滾樂隊。三浦初組樂隊是在高中,主要唱拷貝的歌。他最喜歡的樂器是架子鼓,剛開始沒錢買,只好買副鼓槌在教室的桌子上敲。他爹是高中畢業(yè),因為學歷的關系只能做職員,所以一直希望他能上大學,總跟他說:世上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公司職員,在日本這個國家如果沒學歷,那一輩子都要受苦。那時與少年三浦一起搞樂隊的好朋友,也是后來日本搖滾樂的教父級人物忌野清志郎卻說:讓那些沒才能的人去上大學吧。少年三浦夾在中間,既同意忌野清志郎的說法,又不能不顧及到家人的期望。權衡再三,他最終上了個日本電子工學院。父母為他出入學費和學費,其余的錢都靠他自己打工。
年輕人都想獨立生活,少年三浦也不例外,再加上當時父母關系不好,經(jīng)常冷戰(zhàn),他就更希望搬出去住。打過一段時間工以后,他有了些經(jīng)濟積累,瞞著父母退了學,搬出去自立門戶。說是自立門戶,其實干的都是些臨時工作,比如給百貨店裝貨,做清潔工,到工廠打短工等。有段時間,他連理發(fā)的錢都沒有,頭發(fā)留得很長。牛仔褲則一穿就是一年,也不洗。這段時間里,他還在搞音樂,但其實,他干得更多是樂隊里管理道具的活兒。那時,忌野清志郎的樂隊已經(jīng)開始錄音了,成長為青年的三浦因此得以經(jīng)?;燠E于錄音棚,在見識到很多職業(yè)樂手的高超技藝后,他覺得自己真的太不專業(yè)了。忌野清志郎的樂隊經(jīng)紀人也跟他說:你不適合搞音樂。
加入演藝圈
被專業(yè)人士說“不適合搞音樂”后,青年三浦開始重新尋找自己的方向。三浦的姐姐比他大一歲,從小就喜歡戲劇,自己寫劇本,自己演,高中畢業(yè)后,一只腳已經(jīng)進了娛樂圈。三浦自小受姐姐影響,總覺得演戲這事跟自己有關,于是在感覺音樂之路走不通后,開始轉(zhuǎn)向演藝圈。演員都要有個事務所做代理,所謂事務所,也就是中國的經(jīng)紀公司。朋友介紹青年三浦去了一家事務所,登了記,然后像我們的“北漂”演員一樣,每天等待。一兩個月后的一天,事務所跟他聯(lián)系,讓他把頭發(fā)理一理,在一部電視劇里演一個角色。并告訴他,演這個角色是沒錢的。沒錢三浦也干,因為電視劇的主演是當時的大演員宇津井健——就是《血疑》里演幸子她爹大島茂的那位。有戲演,馬上需要落實一件事,就是藝名。三浦從對自己有提攜之恩的制片人名字中取了一個“和”字,加上自己的姓“三浦”,三浦友和從此誕生。
對于那部電視劇,三浦友和說:說老實話,這并不是愉快的事。電視上看起來十分光鮮的場景,從后臺看去,布景什么的都是臟兮兮的。雖說是演員,工作環(huán)境卻是“3K的職場”(即藍領工作環(huán)境及內(nèi)容)。我當演員從沒想要發(fā)家致富,也沒有立志要一直干下去。從心理上說,只是打工的延長而已。
大明星的平常生活
進入演藝行業(yè)后,三浦友和認識了山口百惠,之后,兩人相戀、結婚、生子,相濡以沫一起走過了30多年。到如今,兩人的孩子,一個隨了父親當初的愛好,去搞音樂;另一個走了父母共同的路,當了演員。對這些內(nèi)容感興趣的讀者,還是直接去書里尋找答案吧。
讀完本書,我有幾個意想不到的感觸。一是想不到三浦友和當年也是“苦出身”,走過很多彎路,做過很多社會底層的工作;二是想不到他竟然一直都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不但如此,他還曾“不務正業(yè)”癡迷“老虎機”多年;三是想不到兩個大明星的生活竟然那樣平平無奇。譯者毛丹青的感受應該與我差不多,他在“譯后記”的開頭寫道:譯完這本書,我所想到的詞匯莫過于“平?!?,無論是作者人生60年,還是演員40年,或者是他與山口百惠的婚姻30年,全過程看上去并沒有驚濤駭浪,甚至連電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懸念都不存在。
我想,生活的本質(zhì)也許就是“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是最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