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生是個饞人,對于各種閑食,一向來者不拒。妻子去香港,攜回各色點(diǎn)心,勇于試味的我,自然逐一品嘗。這次最喜歡的,莫過于雞仔餅。拈起送口細(xì)品,在五味雜陳中,居然相輔相成。搭配著老茶吃,倍覺親切有味。
這款廣州名點(diǎn),始于咸豐年間(公元1851年~1861年),本來成于意外,充滿著草根性,一經(jīng)師傅改進(jìn),在精益求精下,反而打出名號,迄今仍是名食。
故事從廣州河南的“成珠樓”說起。這家茶樓開張于乾隆年間,到了咸豐時,由當(dāng)?shù)嘏?、盧、周、葉、伍這五大豪紳之一的伍紫垣經(jīng)營。伍家交游廣闊,家中有一婢女,名字叫做小鳳,廣東順德人氏,長得娥眉鳳目,加上聰明能干,同時心靈手巧。每當(dāng)茶樓師傅下廚,她便留心在旁觀看,偷師菜肴點(diǎn)心。時日一久,廚藝大進(jìn)。
咸豐五年八月(公元1855年),時序已近中秋,伍家來了貴客,分賓主坐定后,主人命上點(diǎn)心,適巧家中未備,師傅外出未歸,紫垣瞥見小鳳在側(cè),忙叫她作款點(diǎn)心應(yīng)急。
小鳳下廚,靈機(jī)一動,將家中常貯的惠州梅干菜,連同制作五仁月餅的餡,搓揉一處之后,添些胡椒粉,做成小餅胚,經(jīng)烘烤而成。待端上桌來,客人一品嘗,既酥香又脆,乃嘖嘖稱贊,問道:“此餅何名,別有風(fēng)味,平生第一回嘗?!?/p>
主人笑望小鳳,心里暗自高興,隨口而出說:“這叫小鳳餅。”從此之后,小鳳餅便成伍府款待賓客的常備點(diǎn)心。
“成珠樓”的點(diǎn)心師傅們,由此得到啟發(fā),不斷加工改進(jìn),選用精白面粉,和以糖、油為皮,再取切碎肥肉與橄仁、芝麻、核桃仁、胡椒粉、五香粉及鹽拌作餡料,經(jīng)包餡、制胚、烘烤等工序,遂逐漸定型,營銷海內(nèi)外。1931年時,受到廣州國際展覽會的肯定,榮獲銀質(zhì)獎?wù)隆?/p>
當(dāng)1946年初,當(dāng)“成珠樓”在慶祝成立200周年的盛大宴會時,嶺南書法名家麥華三,就小鳳餅為題,當(dāng)場撰詞,書贈酒樓,其詞云:“小鳳餅,成珠樓,二百年來譽(yù)廣州,酥脆甘香何所似?品茶細(xì)嚼如珍饈?!?/p>
又,廣東人常稱“雞”為“鳳”,因而小鳳餅的商標(biāo),每以小雞當(dāng)成圖案,久而久之,人們便通稱它為雞仔餅了。
當(dāng)下的雞仔餅為增口味,其在肥豬肉部分,已專用豬肋排上的肥肉,先行蒸熟,再以玫瑰露與冰糖腌一夜,俟其入味,清新爽脆,不油不膩,特稱“冰肉”。而肉餡里,再調(diào)以南乳、蒜茸等,這種新式口味,廣受顧客歡迎,我亦為愛好者,信手取食,樂在其中。
老字號的“大同雞仔餅”,形態(tài)自然、色澤金黃,其餡雖韌,不掩細(xì)致,咸鮮味濃,甘香豐盈。即使用下腳料,也不講求造型,屬于草根粗食,但其馥郁而美,仍稱得上佳點(diǎn)。我一旦開啟,深陷其滋味,往往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