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討論唐納德·A·諾曼的情感設計理論介入當今書籍設計理論與實踐的具體方面,嘗試從心理學的理論視角探索書籍設計方法,強調研究書籍設計中的情感因素與情感設計的問題不是唯一的但卻是解決當今書籍設計問題的重要切入點與最有效的途徑。
關 鍵 詞:情感 情緒 情感設計 書籍設計
被人們視為“精神食糧”書籍,在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本質上就是一件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樣,書籍的設計和出版也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目的。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對商品的消費需求已經(jīng)由低層次的實用功能的滿足轉向更高層次的情感滿足。對于這種消費心理的變化,心理學家認為消費者的決策既基于理性思考,也受到情感制約,在物質豐富和商品同質化現(xiàn)象嚴重的消費市場中,消費者進行購買的判斷不再單憑對功能的追求,情感因素在商品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逐漸展現(xiàn)其獨特的重要性,成為了提高消費水準的深層動機。
另一方面,在當今任何事物都以技術手段去量化的高科技時代,人類的生活方式逐漸抽象化和機械化,從而導致了情感缺失的問題。因為,信息時代的情感往往由理性導向,而由思想引起的情感遠比因感受而引發(fā)的情感更為普遍,這導致了人們的感受力逐漸遲鈍化。隨著信息時代發(fā)展,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式的發(fā)生了轉變,但同時也在心理上產(chǎn)生了一對矛盾,即對數(shù)字技術和高科技成果所帶來便利性和高效率逐漸產(chǎn)生依賴的同時,也更加渴望人類最樸素、最直接、最生動的情感體驗。長久以來,紙質書籍作為傳播知識和文明的重要媒介,能在向讀者傳遞知識的同時帶給人特殊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存在于圖書的挑選、翻看、購買和閱讀等一系列體驗過程中。這一系列感覺、情緒和心境是真實和深刻的,它能讓人們從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并在體驗過程中激發(fā)對知識更進一步的渴求。這正是其他傳播媒介和高科技手段所不能比擬的。在新興事物層出不窮的信息社會,只有強化紙質書籍的這種獨特的魅力,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目前國內市場上的書籍設計卻依舊存在著與發(fā)展要求脫節(jié)的問題。例如,國內書籍設計作品在國內外大賽中屢獲佳績,但在圖書市場中銷量并不佳;一些從國外引進版權的圖書,同樣的內容,但在設計形式上蒼白乏味,缺乏吸引力;粗制濫造的書籍設計在圖書市場中隨處可見……
基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時代的要求和書籍設計當前存在的問題,我們希望通過研究書籍設計中的情感因素,討論情感設計理論介入書籍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具體方面,從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設計在提升書籍價值中的潛力。
一、情感設計的內容
2004年美國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出版了一本以他的核心觀點命名的書籍——《情感設計》(Emotional Design),他在書中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一件產(chǎn)品的成功與否,設計的情感也許比實用因素更為關鍵。于是,他從心理學的理論出發(fā)進行試驗,并提供了很多產(chǎn)品設計方面的實際案例來具體論證其觀點。諾曼憑借著心理學的學術背景和產(chǎn)品設計方面的實踐經(jīng)驗,提出了“情感設計”這個概念。之后,他深入發(fā)展這個概念,形成一個核心的框架,稱為“情感設計的三個層次”,即本能層次、行為層次和反思層次。每個層次上的情感設計的要求是不同的,具體來說,本能層次的設計,聚焦的是物品外觀,使用者通過感官覺知對象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效果;行為層次的設計關注物品使用過程中的愉悅感和效率,它強調實際的效用問題,這往往涉及到人的行為以及與物品之間的物理關系問題;反思層次的設計關注由物品所引發(fā)的人的意識層面的功能。在這個層面上,對人來說,物品不僅僅象征物質上的擁有,還賦予更深層次的意義。與前兩個層次不同的是,反思層次比較容易受到使用者社會背景、文化傳統(tǒng)、地域風俗、受教育程度等綜合的影響。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書籍也是產(chǎn)品,它同樣受到消費市場的制約,受到消費者需求轉變的影響。在感性消費的時代,我們不得不思索設計如何創(chuàng)造書籍的情感價值,提升讀者的情感體驗等一系列問題。情感設計理論無疑為我們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提供了重要線索,無論從設計要素、設計觀念、設計標準,還是設計方法,情感設計的介入對書籍設計理論和實踐的進步將會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
二、情感設計介入書籍的設計觀念和評價標準
(一)介入書籍整體設計觀
書籍設計的觀念隨著時代的要求應運而生的。20世紀30年代“裝幀”一詞由日本引入到中國,用“裝幀”一詞來命名書籍的制作加工過程,即由紙張折疊后成一“幀”,然后用線將多個“幀”串聯(lián)裝訂起來。這個時期注重的是書籍最基本的功能:供攜帶閱讀和對書籍的保護。建國初期,邱陵老師提出了“書籍藝術設計”的概念,從名稱的變化中,明顯能發(fā)現(xiàn)藝術性成為了時代對書籍新的要求。20世紀末,國內設計師們提出了“書籍設計”的新概念,這個概念主張的是將書籍從狹義的,附屬于藝術的設計觀念中獨立出來,倡導以信息傳遞為主導,流程整體化的設計觀念。
當前,消費市場的需求轉變?yōu)楦行韵M,而書籍作為商品不免也受到市場環(huán)境影響。讀者不再滿足于書籍所帶來的理性的、知識或信息層面的內容,而要求書籍提供更多情感方面的體驗,這就需要情感設計概念的介入。情感設計的介入為書籍整體設計觀提供了新的維度,這是時代的要求。
當前的書籍整體設計觀念是以信息傳遞為核心,構成了“信息——設計師——讀者”這樣的一個線性的單向的過程,讀者處在整個過程的最末端,被動的接受信息。而在當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時代,非線性的信息組織和傳播結構成為主流,讀者不再滿足于被動的接受,而主張積極的參與,在書籍設計中,這種參與主要體現(xiàn)為情感的參與。因此,讀者的情感因素成為了書籍設計的重要部分。情感設計概念的介入促使書籍整體設計觀變的更加豐富和完整,它進一步提升為由“讀者、作者、設計者”三個維度組成的交叉的,循環(huán)的,全方位的整體觀念。
(二)介入書籍設計作品的評價標準
設計作品的質量往往取決于其評判的標準,而不同的時代,標準是不同的。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的稱號被視為書籍設計的最高等級的榮譽,它嚴格遵照著這樣的評選基準:1)能將書籍內容主題準確地傳達給讀者。2)強調超越、有創(chuàng)造性。3)注重印刷、裝訂的品質。其中第一、三點強調書籍最原始的基本功能夠的實現(xiàn),第二點是最為核心的,也是最難量化的。怎么才算是超越和創(chuàng)新呢我們認為,它所指的超越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是強調與讀者情感層面的溝通,這應該是對書籍設計作品的最高要求。
那么,從情感設計的角度,如何判斷什么是好的作品呢?我們通過分析情感設計的三層次理論發(fā)現(xiàn),以層次而非以種類來劃分,其原因在于,種類是樣樣都不同的,而層次卻是高層次中包含了低層次的特性的,換言之,情感設計的三個層次是漸進累積的關系。本能層次所獲得的情感并沒有在行為層次中消失,反思層次又包含了本能層次和行為層次所獲得的情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反思層次是最高的情感設計層次,它包括了所有的層次,也超越了所有的層次。好的作品應該超越反思層次,這就是書籍設計作品的最高要求。
三、情感設計介入書籍的設計要素和設計方法
書籍中情感設計的使命是通過設計建立起作者與讀者溝通的情感橋梁,達到思想和心靈的共鳴。這需要設計者能創(chuàng)造性的采取設計符號的迂回,以能指的穿插、文字的編排、視覺線的貫穿等各種手段來完成價值的生成。在這個過程中,書籍情感設計的層次不同,所發(fā)揮作用的主導要素也有不同的側重,例如有些書籍形態(tài)另類大膽,色彩絢麗夸張,而另一些書籍則追求文人般的書卷氣質,還有一些書籍強調人性化的閱讀方式……。由此,我們可以認為情感設計概念向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書籍中的設計要素,分析這些要素的特征成為了首要的任務。
(一)形式層(本能層次)
書籍的形式層是以吸引讀者注意力為目的,它強調是生理層面的感受,例如色彩鮮艷的視覺感受、紙張表面粗糙肌理的觸感,大開本書籍的龐大體量感等等。這些感受往往是先于意識和思維的,它們綜合形成了讀者對書籍的初步印象。與這些感受相對應的主要是書籍的外部形態(tài),它包括書籍開本、裝訂結構、視覺圖像、色彩、材質等設計要素。
形式層是書籍設計最初級的一個層次,因為它所引起的反應是生物性的。而這個層次的難點在于生物性反應的個體差異很大。舉例來說,書籍中色彩明快鮮艷的圖形對于兒童來講特別有吸引力,而對于一些年齡稍大點的讀者來說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的;驚悚類主題的書籍設計中,深沉的暗色基調對追求恐懼所帶來的愉悅感的讀者來說是充滿魅力的,但對于另一些人,可能會招致厭惡感。于是,在書籍的情感設計中,形式層的效果是有限制的,不能單憑這個層次決定設計效果,而需要往更高層次尋求幫助。
(二)功能層(行為層次):保護功能、閱讀功能
功能層在書籍的情感設計中主要起到提升閱讀體驗的作用。閱讀體驗包含了多方面的內容,如書本形態(tài)的易用性(針對翻閱行為)、文字的易讀性、文章內部邏輯結構的視覺呈現(xiàn)效果和閱讀的趣味性等等。
這一層次的設計往往需要關注讀者的閱讀行為習慣。具體舉例來說,袖珍的口袋書是針對讀者便于攜帶、隨時可讀的行為需求而設計的,輕質的紙張,袖珍的開本非常適合讀者攜帶,也便于單手翻閱查看,充分體現(xiàn)了便利的特性;又比如,菜譜類書籍,在裝訂形式上采用線圈裝訂的方法,是考慮到讀者能夠把書籍平鋪擺放在廚房的操作臺面上,邊看邊學習操作的閱讀習慣。這種以行為主導的設計考量能夠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樂趣,促使讀者對書籍產(chǎn)生依賴感,進而推動對知識的有效吸收。
此外,文章內部的邏輯結構的呈現(xiàn)問題也是提高閱讀效能的很重要的一個設計方面,相比之下,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更為隱性,需要更加細致和專業(yè)設計素養(yǎng)。在功能層面,書籍設計的視覺形式就是引導讀者閱讀最好的催化劑。一些文字信息量大的書籍,其內部的主題構架往往比較復雜,但又絕非單純的信息集合體,而是有主有次,脈絡清晰,邏輯嚴謹?shù)恼w。因此,我們需要創(chuàng)造一種視覺動線,通過調整字體、字號、行距、字距和版心的位置制造微妙的視覺流程,讓文章的各個部分有序的連結起來。這種設計是在潛移默化當中對讀者產(chǎn)生影響的,使讀者感到閱讀的舒適感。
(三)意味層(反思層次)
意味層使讀者產(chǎn)生更深度的意識和情感,也只有在這個層次才能體驗到思想和情感的完全交融。因為根據(jù)情感設計理論,在較低的本能層次和行為層次,僅僅包含感情,沒有詮釋或意識,詮釋、理解和推理來自反思層次。
書籍設計的意味層面關注與讀者情感記憶相關的部分,此時的書籍已經(jīng)不再單純?yōu)榱碎喿x和傳播知識,書籍原本的符號含義在一定的情境下被擴大了。對于某些讀者來說是書籍更是一件紀念品,保存了與讀者相關的某段記憶或某份情感;又或者,對于另一些讀者來說,限量版書籍的收藏價值遠遠高于其內容的思想價值。在這個層面,考慮讀者文化差異、教育背景、生活經(jīng)歷等多方面的背景是設計的前提,更重要的是需要預設某種情境和氣氛。著名的設計師何見平先生曾設計了一本國外設計工作室作品集,名為《Small Studio》。書籍的切口處采用洗背工藝處理,紙張邊緣呈現(xiàn)毛糙的鋸齒紋理。在閱讀過程中,會有細小的紙屑掉下來,落在書桌,甚至粘到衣服上面。一開始,會感到這些紙屑很惹人厭,因為極難處理,每次翻閱過后,白色的紙屑又散落得到處都是,但細想一下書名,就會明白設計師所要傳達的涵義:書中所介紹的那些小型工作室就像那些掉落的紙屑一樣雖小但卻極具頑強的生命力。設計師正是通過如此巧妙的構思,精心制造了一個與讀者互動的情境,引導讀者去思考其中的深層的意義。
四、結語
書籍設計實踐活動需要理論的支撐和指明方向,而書籍設計的理論需要根據(jù)時代的要求不斷地從其他學科中汲取養(yǎng)分來豐富自身。思考書籍設計中的情感因素與情感設計的問題不是唯一的但卻是解決當今書籍設計問題的重要切入點與最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美]唐納德·A·諾曼著;何笑梅,歐秋杏譯:《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2] 呂敬人編著:《書藝問道》,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
[3] 李澤厚著:《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