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朗讀訓練;興趣;表達能力;技巧;鑒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11—0075—01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笨梢?,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個別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偏重于講,卻忽視了對朗讀的訓練。須知,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閱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朗讀,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與訓練。
一、豐富朗讀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不要只局限于集體讀和個別讀,這種停留在形式上的讀,不但達不到讀的真正效果,還會影響學生的朗讀熱情和興趣。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朗讀的形式應該是靈活多變的。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自由讀、分角色讀和聲情并茂地讀,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此外,還有很多朗讀形式,如評讀、泛讀、輕聲讀和競賽讀等,教師應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shù)睦首x方法,引導學生在濃厚的朗讀興趣中讀出感悟。另外,配樂朗讀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利用音樂特有的旋律和節(jié)奏塑造形象,把學生帶入特有的意境中,從而喚起學生的感情,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在此基礎上要培養(yǎng)學生自覺朗讀的習慣。如課前預習,教師不要做太多限制,讓學生自由反復去讀,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課文內容和情感。
二、指導學生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
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葉老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小學階段是人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如果能恰當?shù)刂笇W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那么就能使學生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使學生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從而發(fā)展學生的表達能力。如《桂林山水》,通過朗讀描寫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靜、清、綠的水,桂林奇、秀、險的山,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師要善于指導,培養(yǎng)學生朗讀技巧
朗讀是一項有聲的語言藝術,在朗讀過程中,教師應教給學生一定的朗讀技巧,使學生能夠準確地表達出悲傷、喜悅、激動和憤怒等情感。如語速的快慢、聲音的高低、語調的變化和停頓的講究,這些都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和感情來變化。如《瀑布》一文最后一句“如煙,如霧,如塵”,教師若指導學生變換頓號和逗號兩種不同的標點去讀,并進行比較,就能體會作者無限入神的樣子,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瀑布在風中飛揚的美,更真切地感受瀑布的飄渺、朦朧。
四、教師要及時引導,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朗讀再現(xiàn)自然美,讓學生從中感受自然美,誘發(fā)學生去想象,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想象思維。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麗的小興安嶺》、《火燒云》、《五彩池》、《白樺林的低語》、《草原》等,都用優(yōu)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xiàn)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大自然的美。詩歌的語言富于節(jié)奏感、音樂美,詩的內容,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讀者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地吟誦才能體現(xiàn)出來。通過朗讀品味詩句,讓學生逐步學會欣賞詩歌,鑒賞詩歌,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操。
朗讀訓練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 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要豐富朗讀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多彩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對美的鑒賞能力。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