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模式;導向性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評價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由此可見,要保證教學活動優(yōu)質高效,不偏離素質教育目標,必須發(fā)揮評價的杠桿作用,建立一個適應素質教育新要求的評價體系。
一、當前語文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1.理論構建多,具體目標少。課堂教學評價不僅要有先進的理論作支撐,還要有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內容。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想上好課,除了要構建理論,還需要制定具體的目標。對具體的目標進行研究,有利于促進教師正確認識課堂教學,科學實施課堂教學,促進自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研究教師多,琢磨學生少。課堂教學評價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就是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學習效果就成了衡量一節(jié)課優(yōu)劣的重要因素。當前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大多數(shù)停留在研究教師教學行為層面,缺乏對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效的深層關注,以至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多地關注自我而忽視學生,造成了教師教得盡興,學生學得掃興的局面。
3.模式化語言多,學科特點少。有些教師把課文分析得支離破碎,把詞語引向概念化、邏輯化,甚至還樂此不疲于量化對比與分析,這就像把美麗的雕梁畫棟統(tǒng)統(tǒng)拆除,去研究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梁的質地一樣。語文課是揣摩語言的,而語言的模糊性也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漢語學習的主要形式是感悟。對于語文課堂的評價,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感悟體驗上下工夫,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本質特征。
4.單項評價多,多元互動少。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評價僅停留在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教師總是以一種權威的形象存在于學生心底。學生會因為擔心出錯、受批評而不敢積極地回答問題?!墩Z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边@就要求實現(xiàn)課堂教學以教師為單一主體到多元主體的轉變,不僅要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應該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等多種形式。
二、構建有效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模式
1.實現(xiàn)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教師評價學生是教學評價常用的形式,教師在教學中的評價分為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兩類。即時評價是對學生的表現(xiàn)立即給予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有利于及時糾正學生學習中的缺點和錯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延時評價是指教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不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是以鼓勵的行為方式和語言,讓學生暢所欲言,然后選擇一個恰當?shù)臅r機對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在教學中,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要相互配合使用,使用即時評價對學生給予及時地鼓勵,同時根據(jù)學生的差異實行延時性評價。這樣可以使一部分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知識技能的學習之后,逐步達到學習目標。
2.實現(xiàn)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小學語文學習效果的評價應當以“質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為主體,因為質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最能夠適應課程標準對學習效果的評價要求,這正好符合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
3.實現(xiàn)評價理念的先進化。(1)評價要有激勵性和鼓舞性。準確合理、富有鼓舞性的評價是教育的法寶,它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內在潛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熱情。學生有了這種學習熱情,語文課堂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2)評價要有針對性和導向性。課堂評價對調控教學、激勵學生能起到導向性作用。評價的針對性和導向性能夠使學生從教師的評價中受到啟發(fā),明確努力的方向,這也是實現(xiàn)有效的語文教學評價的精髓所在。(3)評價要有靈活性和多樣性。教師的評價語是對學生的學習進程進行的準確、簡明的評價,這種語言不是簡單的對與錯。評價是要讓學生明確地知道好在哪里、錯在何處,評價要有靈活性,才能保證評價的有效性。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只要教師按新的理念來評價學生,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就會更有生機,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會發(fā)展得更好。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