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育;全面性;自主學習;課后實踐;教育資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必須由封閉走向開放。開放的語文教學強調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學生的主體權利,欣賞每個主體的自身發(fā)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力增長和情感體驗,目的是使學生開闊視野、積累語言、熏陶情感、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一、著眼于人的發(fā)展,重視學生發(fā)展的全面性
教學的最高目標,應落到人的發(fā)展上。在教學中,教師應著眼于學生自身全面、健康的發(fā)展,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智慧生命,還要關注學生的價值生命。教師應將教育思考的對象從認知領域轉變到生命領域,將教育教學的發(fā)展目標由知識層次提升到生命層次,重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整合。因此,在具體目標的制定上,教師不僅要考慮有關知識、技能方面的基礎性目標,還要考慮有關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發(fā)展性目標。首先,讓學生親歷過程,習得方法。新課標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教師主導課堂變?yōu)樽寣W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親歷從不會到會的自主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探究實踐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增長能力,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交給學生基本的學習方法。其次,注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既要注意考慮學科任務的完成,又要重視在學習過程中滲透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接受更多的正能量,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精神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拓展教學內容,強化語文的實踐性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處處皆語文。學習語文不能僅靠課內40分鐘,還應重視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既要重視課內,又要重視課后,打通課內外壁壘,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首先,引導學生養(yǎng)成課后搜集信息的習慣。作為基礎學科的小學語文課,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后這個大時空,為學生搜集和處理與所學課文相關的信息提供了可能。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后這個時空,指導學生養(yǎng)成搜集資料的好習慣,主動搜集,占有豐富的背景資料。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課后實踐。課后實踐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方面,教師開放式作業(yè)的設計與布置,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水平,學習和體驗自己設計作業(yè),促進個體學習目標的達成。另一方面,教師開放式作業(yè)的設計形式,課后作業(yè)不限于文字抄寫和解題訓練,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體會到自主實踐的快樂。學生自主設計的實踐活動主要有擴展閱讀、隨文練筆和學科活動等。
三、改變教學方式,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要充分發(fā)揮組織、引導、指導和輔導的作用,靈活地選擇教與學的形式,善于創(chuàng)造“學”的空間,加強學生自學、自讀、自悟和自得。教師應努力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盡可能地把發(fā)現(xiàn)的機會、探究的機會、表現(xiàn)的機會、合作交流以及評價的機會留給學生,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首先是讀書質疑。語文教學應該以讀為本,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使學生真正讀有所獲、讀有所思。引導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努力從教師問學生走向學生問教師、問同學、問自己,最終使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其次是重視朗讀。新課標指出,每個年級段都要在閱讀教學中重視朗讀訓練。教師要以正確的方法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淡化朗讀技巧,使學生通過朗讀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生活中的語文無處不在,教師要有大語文觀念,鼓勵學生關心生活,思考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教師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選定主題,自主或者合作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或社會活動,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