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紹興是臨時起意的,事前這趟江南訪茶行并沒有安排這一站,原因很簡單:紹興沒有出產(chǎn)什么特別的茶或特別吸引我的茶館。只是在離開新昌準(zhǔn)備去杭州前,心念一動,況且順路。
我會一生感謝這心念的一動:行走在這座充滿生活氣息的古城里,我?guī)缀跬耆允Я俗约?,仿佛穿越在一個夢幻卻又現(xiàn)實的空間,與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對話。
走在紹興的古街上時,天氣正好,太陽靜靜地向這個古城播撒陽光,并不會感覺熱,有的只是柔和的暖意。春天的陽光,對一個千年古城來說。是大自然給予的最好饋贈。
紹興有很多古街,出于旅游和文化保存的需要,政府于上世紀(jì)末提出“歷史街區(qū)”這一概念,通過對古街區(qū)的整治、修復(fù)和改建,形成了八個保存完整的歷史街區(qū)。
紹興的古街都是“活”的,里頭住著本地居民,安靜而自然地過著生活。商家很少,沒有如很多古鎮(zhèn)一樣的“古鎮(zhèn)文化現(xiàn)象”。商鋪大都是為居民服務(wù)的小店和飯館,還有每隔百來米就出現(xiàn)的理發(fā)室(不是美發(fā)店,是那種用推子和剪子修整頭發(fā),順帶剃刀修面的老式理發(fā)店)。街上的行人都是淡定而從容的,鮮有我這樣的游客。空氣中彌漫的是江南的味道——河道的河腥味兒、小孩的尿騷味兒,混合著洗衣做飯的生活氣味。我覺得,這就是“人味兒”。
茅盾曾說過,人是風(fēng)景的主宰。這些古街,不是景區(qū),卻因為這些居民而展現(xiàn)著不一樣的風(fēng)景。這樣的古街風(fēng)景。不是刻意營造的,它是接“地氣”的。
古街老巷尋茶舍
倉橋直街,位于越子城歷史文化保護區(qū)內(nèi),我不知道這條古街的歷史有多長,紹興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想來這條街也伴隨著紹興古城走過了數(shù)千年吧!這只是一條在當(dāng)?shù)厝丝磥碓倨胀ú贿^的街道,進入古街,躲過一片片“飄蕩”在街道上空的各色招牌,走過青石地面的展臂可觸的小弄堂,下到河邊觀看一棟棟“枕水人家”水鄉(xiāng)民居,抬頭看看粉墻黛瓦馬頭墻間隙中的藍(lán)天,耳畔是吳儂軟語。鼻端是“江南人味兒”,腦海中卻會莫名地浮現(xiàn)一個詞——濃郁純正的越地文化。
倉橋直街是紹興保存完整的古街之一,臨近文化廣場的街頭一段,茶館不少,門口上空大都飄著一面旌旗,上書一個大大的“茶”字。滿懷期待地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卻發(fā)現(xiàn)里面幾乎都是棋牌室,茶館里煙味兒大過茶味兒。這樣的茶館大都有個后院,院子里種著些鐵樹、桂花樹,后院之后還有一排房子,臨于河邊,這便是赫赫有名的“枕水人家”。信步走進去,在房間里憑窗觀河,水跡斑駁的水鄉(xiāng)民居,烏篷船咿咿呀呀的劃過,風(fēng)景倒也極美。只是屋中擺放著的,還是麻將桌。服務(wù)員也不太管外人入內(nèi)。坐在旁邊嗑著瓜子看客人打牌。不管是服務(wù)員還是客人,每個人臉上的神情都是隨和而慵懶的??粗麄冄劬Χ⒅泼?,隨手拿起玻璃杯小嘬一口茶,臉上露出滿意的神情,瞬間有些模糊地意識到——也許這就是江南的茶生活吧!
倉橋直街外面是個文化廣場,臨河邊散落著幾座古香古色的仿明清風(fēng)格建筑,一看就是大茶樓,其位置和外部環(huán)境絕對會讓開茶館的人嘆息不已。晚上去拜訪了一下,但“近看不如遠(yuǎn)觀”,也都不是清茶館或茶藝館,還是棋牌室,喝茶只是其中的一個消費項目。莫非是我沒找對地方?
西小河街結(jié)茶緣
西小河古街,是一條完全屬于紹興人自己的古街,行人寥寥,都是當(dāng)?shù)鼐用?。我詫異于這里的安靜和清爽,在一個到處都擠滿了人的國度,這里無疑像個世外桃源。于是,我嘗試用淡彩的照片去描述這里,唯恐黑白的影調(diào)會讓它顯得太過寥落。
這條古街上沒有專門的茶館,連“棋牌室”都沒有。我捏著從新昌帶過來的一小包新春大佛龍井,想在河邊找個能借開水的地方坐坐,在這條靜謐的古街上,品著茶欣賞下古式臺門、石橋流水。不好去打攪居民,借水的地方似乎不太好找,正在失望時,忽然聽到綿軟的紹興普通話打招呼,原來是個賣面條的老板娘在喚我吃面。正好是飯點,便隨意坐下,吃面觀景也不錯。這是個臨河的攤位,老板娘很熱情,煮面寒暄時,知道我是個好茶的游客,馬上擦干凈手,從柜里拿出茶葉沖泡。玻璃杯中茶葉緩緩打開,香氣馥郁,細(xì)品之下,香清味醇,鮮爽甜潤,竟是上好的龍井。驚問究竟,老板娘得意地說,她老家也有茶山,家里人都好這口龍井茶,每年新春時,必然是要帶點出來自己喝的,不過數(shù)量不多,平時也不輕易拿出來,看我是好茶的遠(yuǎn)方來客,便請我一泡。這是我的緣分,也是我的福分??!
面飽茶足。老板娘還打了杯紹興黃酒,一定要請我嘗嘗。說這酒是她丈夫所釀,是八年的老黃酒,難得喝到。我本不喝酒,也不懂酒,盛情難卻,嘗了一杯,只感覺醬香渾厚,醇而不烈,似湯更多過酒,的確與曾經(jīng)喝過的花雕有所不同。又打攪了半刻,臨走時將那小包大佛龍井回贈老板娘,她也不多推辭,爽快地收下。此一街邊的以茶結(jié)緣,快意快意!
魯迅故里思喝茶
“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跟隨著魯迅先生的文字,走進了魯迅故里。這是市區(qū)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內(nèi)涵和水鄉(xiāng)古城經(jīng)典風(fēng)貌的歷史街區(qū)。魯迅先生家何止只是有個園,走過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壽家臺門、土谷祠、朱家臺門等與魯迅有關(guān)的古宅古跡,我認(rèn)定了兩件事:一、魯迅家是大戶;二、他老人家的“憤”是有道理的!當(dāng)然,此言僅作笑談。
魯迅愛喝茶,他的文章中亦記述了不少飲茶之事與飲茶之道。魯迅有一篇名《喝茶》的文章,文中言道:“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2贿^要享這‘清?!紫染晚氂泄し?,其次是練習(xí)出來的特別感覺”,“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泡了之后。色清百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的”。后人往往以此幾段文字為魯迅講究喝茶,精通茶之道的一經(jīng)典佐證。其實這是斷章取義。甚至誤解了魯迅的反諷之意。魯迅是通過這篇小文,把這種品茶的方式喻為某些文人的矯情做作而加以嘲諷。以《喝茶》諷喝茶,別有滋味。魯迅于茶,是追求真實自然的“飲茶之本”,而決不是細(xì)膩嬌作的所謂“工夫”。這恰恰是品茶的最高層次:崇尚回歸與自然。
于是很自然的,在魯迅故居里。我沒喝上一泡茶。去咸亨酒店買了兩包茴香豆,就著出門時沖泡好的一壺龍井,坐在小石橋上,看著河水從魯迅故居門前緩緩流過,烏篷船從低矮的橋洞下悠悠穿出,戴著黑氈帽的船夫用別具風(fēng)味的紹興普通話給船上游客介紹風(fēng)情,恍惚間仿佛置身于魯迅筆下的場景中,那穿著破爛長衫的孔乙己似乎會隨時出現(xiàn)在旁邊,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低矮的橋欄桿,點著頭說。“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么?”
書圣故里茶生活
蕺山古街區(qū),是紹興市區(qū)歷史風(fēng)貌保存最完整。文化積淀最濃厚的區(qū)域,因大名鼎鼎的蕺山書院而名,更大名鼎鼎的是在這個街區(qū)里,有蔡元培故里和周恩來祖居,最最大名鼎鼎的,是這里還有書圣王羲之故里。
蕺山古街區(qū)很大,是紹興八個歷史街區(qū)里最大的一個古街區(qū)。我沒從游客常規(guī)線路的蔡元培文化廣場進,而是從一條充滿市儈氣息的老街走進去的。這條街是紹興人的老雜貨集市,柴鹽油米醬醋茶,鍋碗瓢盆被褥枕,工農(nóng)用具,小吃零食,五花八門,應(yīng)有盡有。這里的商販本地人占一多半,沒啥商販味道。也不吆喝,只是靜靜地守著小生意。閑暇之余,打打牌、逗逗鳥、喝喝茶,做生意似乎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穿過依然充滿了老巷子味道的街道,距離雜貨集市不到200米的街區(qū)里,便是王羲之故里,一代書圣與集市相鄰,有趣。眾多名勝古跡散布在街區(qū)內(nèi)的四街六弄之間。臺門、里弄、石橋、流水,充滿了濃郁的江南氣息。青石板路木過廊,粉墻黛瓦馬頭墻,竹絲臺門木門窗,烏黑柱廊棕色漆,紹興古城的建筑特色在這里充分體現(xiàn)。居民們依然悠閑自在,題扇橋邊、墨池水畔、戒珠寺前、古臺門下,隨處可見逗鳥打牌喝茶閑嘮嗑的居民,平靜地享受著平凡的生活。
很多古宅的墻上,有后人臨摹的各種王羲之名帖,以此表達(dá)對先儒的紀(jì)念。看了一下,有《快雪時晴帖》、《二謝帖》、《得示帖》、《平安帖》等,可惜王羲之沒有寫過茶帖,這對一個訪茶人來說多了幾分遺憾。在書圣故里,隔著窗戶看到很多居民的家中,都擺有練習(xí)書法的案桌。案幾上除了筆墨紙硯,還擺著一把老茶壺和幾幅寫好的書法作品??磥黼m相隔近兩千年。一代書圣對故里后人的書法文化熏陶和影響,依然深遠(yuǎn)昌盛。
在如此文化氣息濃郁的古街區(qū),依然沒有茶館。但在古街里生活著的居民,大都手邊隨時都有一杯茶?;虬状蓧兀蛱沾筛?,或保溫杯,在閑談玩耍之余,隨意啜上一口。喝茶,似乎和生活一樣平靜。
后記
印象中的紹興,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古城,因而對古街里的茶館也滿懷希望,可幾日的古街走下來,似乎沒找到想象中的茶館,是我的理解錯誤?還是這本就是紹興的茶文化?當(dāng)時頗感失望,幾天后忽然頓悟:千年古城的沉淀,讓一切文化都?xì)w于質(zhì)樸,書法也好,喝茶也罷,于他們,似乎只是生活中的一個普通事物。開門七件事中的“茶”,在這里以這種隨性隨意的方式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沒有人擺個小茶桌正襟危坐地沖泡茶,那是士子七藝中的“茶”,和質(zhì)樸平靜的生活無關(guān),紹興的茶文化,其實是茶生活文化。是我自己過于執(zhí)念了——茶,原本就是老百姓自己和自己的應(yīng)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