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發(fā)了一條微博,稱“吃水果得講究時間,要學會抓時差”,例舉出飯前不能吃圣女果、橘子,飯后應該吃菠蘿、木瓜等,這些說法可信嗎?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介紹說:水果是否適合飯前吃,具體情況因人而異。有些人沒不良感覺,有些人就有不適反應,主要是因為胃腸的功能不一樣。菠蘿、木瓜、獼猴桃等水果確實含有很強的蛋白酶,但這些蛋白酶的最佳活性條件,并不是胃酸的那個pH值。健康人的胃酸很強,在強大胃酸包圍的環(huán)境中,這些水果中蛋白酶的活性所剩無幾,無需顧慮;相反,如果一個人本來就消化不良,胃酸分泌很少,甚至胃表面還有損傷,這時水果中的蛋白酶在胃里仍然保持旺盛活性,確實可能對胃黏膜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傷害。
另外,說“橘子含有大量有機酸,不宜空腹吃”也不盡然,現(xiàn)在的橘子大部分都不酸,并不含有“大量”有機酸;而所謂杮子和胃酸會形成杮石,那是指在大量吃的情況下,比如以前人們食物不足,采野杮子充饑,病例文獻中確實有因此導致杮石的情況,但現(xiàn)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偶爾吃幾個柿子,根本不會有這種危險。
有一些水果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比如獼猴桃、桑葚、草莓等帶籽水果有縮短腸道排空時間的作用,也就是促進排便的作用,如果是本來就容易拉肚子的人,就不要多吃;但它們可能因此更適合那些便秘的人。又比如說,菠蘿、獼猴桃、芒果、無花果等水果可能造成少數(shù)人的過敏和不耐受反應,吃后如果發(fā)生黏膜腫脹、頭疼、胃疼等等不適反應,就應當避免食用。
范志紅表示,之所以反對“吃水果必須講究時間”的說法,是因為它忽略了個體之間的差異,把少數(shù)人會引起的不良反應擴大到了所有人。事實上,比講時間更重要的是考慮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在了解水果成分和特性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情況來決定,并沒有一個普遍適用的“方法”。明明自己吃了很舒服,卻因為聽信別人的觀點不敢吃;或者吃了感覺不舒服,因為別人說適合吃就多吃,都不可取。
范志紅告訴記者,她提倡吃飯時吃水果,并不是說飯前飯后不能吃,而是考慮在實際生活中,大家工作太忙,早飯前顧不上吃,午飯后要上班,晚飯后多吃水果又怕發(fā)胖,什么時候能吃呢?所以每餐吃飯時配合少量水果,把水果當成涼菜一樣吃,最為簡便可行。
即便是糖尿病人,大部分水果也是可以吃的。因為水果里面有一些糖,吃水果要適度減少主食,保證碳水化合物總量不變。實際上,少量吃些含糖不高的水果,比如蘋果、桃子、草莓等,用它們替代一部分主食,對控制血糖是有益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