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蘇棣何許人也?大陸一般民眾知道者應該不多,香港政治人物知道此人的應不在少數(shù),但是楊蘇棣在臺灣的知名度則很高,即便不是眾所週知,恐怕也是廣為人知。
楊蘇棣為何在兩岸三地的知名度有如此差異?也剛好說明了兩岸三地的「政治差距」。
楊蘇棣與中國密切相關的最後一任官方身份,是美國駐港總領事。
根據(jù)公開資料,楊蘇棣(Stephen M. Young)1951年出生,是美國職業(yè)外交官,1981年進入美國國務院,曾派駐莫斯科、北京,也曾擔任駐吉爾吉斯大使。2006年3月18日,就任美國在臺協(xié)會臺北辦事處處長,是其第五度長居臺灣。2010年3月楊蘇棣出任美國駐香港總領事,任期為三年,成為他與中國交往的最後一任管方身份。
楊蘇棣到港後,按照他在臺灣多次工作的經(jīng)驗——認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結果是,3年半工作以來,不但難以如願,而且與北京方面的關係一直惡劣。2013年5月,在他離開香港之前,還被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點名批評他干涉香港內(nèi)部事務,這對一個即將離職的外交官來說,也算是「臨別的禮物」。實際上,楊蘇棣在其3年駐港總領事任期內(nèi),至少10次公開發(fā)表對香港內(nèi)部事務的不恰當評論,其中6次受到外交部特派員公署以及外交部發(fā)言人的嚴厲批評。香港《大公報》之前也說,楊蘇棣在港3年,包括國務卿希拉里(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在內(nèi)5名部長級官員訪問香港,其背後涵義無需贅言。
中美在港的摩擦因楊夏而加劇
如上是楊蘇棣駐港3年的「政治業(yè)績」,與他五度長居臺灣相比,駐港三年半時間同樣「令他記憶深刻」。據(jù)接近楊蘇棣的人說,楊在離港前私下對朋友說,駐港三年時間「很鬱悶」,不是因為香港的生活習慣,也不是因為香港的自然氣候,更不是因為香港的繁華與喧嘩,而是因為他每每發(fā)表「香港問題高論」,或者私下接見香港「反對派人士」時,就會遭到中國外交部「警告」,這讓他心裏很不爽,也很不適應。因為在他駐臺期間,不管他以什麼身份,或者什麼理由,都可以對臺灣問題「高談闊論」,最讓他開心的,是他可以隨時約見臺灣各黨派政治人物。
楊蘇棣的接任者夏千福(Clifford A. Hart)也好不到哪裡,夏7月30日抵達香港,8月27日就被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宋哲當面「警告」,叫他「不要干涉香港內(nèi)政」。因為夏千福上任後第一個月,「到香港基層探求民意的密集程度,比特首梁振英還要多」,甚至在履新伊始就公開鼓動民主派參加2017年特首選舉。
從楊蘇棣到夏千福,已基本呈現(xiàn)美國對港未來政治發(fā)展的態(tài)度,中美兩國在香港的摩擦不會因為楊去夏來停止,只會因此而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