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陳禾(親子教育專家、教授)
“讓孩子有路可走”并不是“一切由他”。孩子需要探索空間概念,阻止當(dāng)然不好,但要有計劃地引導(dǎo)他認(rèn)知,例如:冰箱是收藏食物的地方,但食物不能玩。偶然一次,可以讓孩子配合進行冰箱清洗,但要關(guān)上電源。以后就引導(dǎo)他進行類似活動,例如拿箱子做成冰箱,給他一些代替品去倒騰,讓他知道“這樣玩就對了”。
五味太郎(日本圖畫書作家)
孩子是不需要教育的。時代的變化速度超出人們的想象,以現(xiàn)在社會的成功標(biāo)本來復(fù)制孩子的成長模式不值得提倡。孩子有自己的想象和認(rèn)知,甚至超出大人理解的廣度和深度。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尊重孩子的個性成長。
林怡 (親子教育專家)
一直由奶奶帶大的孩子,會把奶奶視為她最依戀的人。也正因為有這樣一個最依戀的人,孩子才能正常發(fā)展。要想讓孩子跟媽媽更親近,媽媽就要多帶孩子,多陪孩子玩耍,以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與之建立連接。這個事情急不得,允許孩子以她的節(jié)奏來接受媽媽,比強行讓她接受對孩子更好。
家長聲音
赫赫媽:
教育孩子時,我之前多以言教為主,明確告訴孩子應(yīng)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是,有時候孩子會不聽我的話。后來,我以身作則給孩子示范,不用多說,孩子就知道怎么做了。例如到該睡覺的時間,我先上床睡覺,然后孩子很快就會像我一樣上床睡覺。所以,我認(rèn)為有時候父母行為的暗示力量往往抵過千句萬句苦口婆心的說教。
祺祺媽:
孩子出生時,我們買了一張小床,把它放在了挨著大床邊上的位置。這樣一來,孩子睡覺還是跟我們在一個房間,并且離得很近,我一伸手就摸得到他;另外一方面,又讓他從小有一個自己獨立睡覺的空間。五歲時,我們就開始和祺祺分房睡了,相當(dāng)順利,我想這與他從小自己一個人睡小床應(yīng)該有緊密關(guān)系。
荃荃媽:
我喜歡帶荃去外面玩耍。遇到同齡小朋友,荃會介紹自己,然后和別人有說有笑地聊天,談她們的玩具,談她們的游戲……如果沒有同齡的小朋友,荃會湊到還不滿一歲尚被抱在懷里的小寶寶身邊,跟人家的媽媽或者阿姨嘰嘰喳喳說起來……其實,只要給孩子自由的交往空間,孩子會找到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