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前一線城市都有這樣的調控動作?直接的動因是四個一線城市同比房價上漲壓力較大,在前三季度的房價漲幅排行中,一線城市名列前茅。在年初房價控制目標的對比下,在中央政府對控房價不力的地方政府實行問責的機制下,房價漲幅突出的城市必然面臨更大的壓力,因此通過推出新的調控政策來緩解市場壓力,向中央表明決心的意向就出來了。
三中全會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房地產調控,但明確提出“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可以解讀為房地產行政調控基本走到盡頭。地方政府雖然有這樣的預期,但依然在會前搶先加強限購,豈不是逆潮流而動?其實,這些一線城市政府恰恰是能夠嗅到最新的中央政策動向。三中全會固然意義重大,改革方向和內容也已明確,但對于樓市而言,短期內受資源限制,供求關系很難改變,限購、限貸政策還不能很快退出。
當前市場上一個重要的特點是一手房熱銷,價格波動也較大,各地都出現了“日光盤”,而二手房成交則相對平穩(wěn)。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性?這就與相關稅收與信貸制度設計有關。對消費者而言,只要符合限購政策,購買一手房還是比較合算的,既可以享受一定的信貸優(yōu)惠,相關稅費也較少。反觀二手房的交易,不但買方要符合限購政策,賣方也要符合限售政策,如果不是五年唯一住房,就要繳納高額的營業(yè)稅,甚至是個人所得稅。雖然從最終稅費承擔的結果看,大部分稅費都是由買方承擔了,但高額的稅費也將相當部分需求擠壓到一手房市場,造成一手房市場的持續(xù)火爆。
市場供求緊張是現狀,預期則是進一步強化市場的供求關系。據統(tǒng)計,上海、北京每年外來常住人口的凈增長數量差不多都是60萬人左右,相當于每年增加一個小城市的總人口數。這些人口的住房需求是實實在在增加的,再加上原有人口的住房改善需求,以及投資者的資金避險需求,一線城市的房價很難降下來。所以,他們短期內出臺強加限購、限貸的政策就不足為奇。
那么,應對這種供求關系緊張的局面和現狀,未來政策到底是如何構成的,短期政策是否退出,中長期機制能否盡快出臺?三中全會的答案是用市場機制來調節(jié)價格,用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來緩解城市土地供應不足,用房地產稅改革來應對土地財政問題,用平衡財權和事權來緩解地方政府的賣地沖動。政策固然可以期待,但又不能急于求成。從中央的政策到實際執(zhí)行的落地還有一段時間,從實際落實到市場供應的增加更需要時間。回到現實、立足實際,可能對個人或企業(yè)而言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