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慈善意識是人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慈善的認識、判斷、了解和感知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參與積極性。通過對山東理工大學在校大學生的調查,了解當代在校大學生的慈善行為和意識,并對培養(yǎng)大學生慈善意識的必要性進行闡述。結合山東理工大學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對策來提高大學生慈善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慈善意識;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6-0353-02
慈善意識是人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慈善的認識、判斷、了解和感知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參與積極性[1]。慈善意識從根本上決定了人的慈善行為,是影響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最深層因素。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慈善主體的培育,更離不開慈善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未來慈善事業(yè)主體的大學生,其慈善意識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因此,分析當前大學生慈善意識的現狀,探討加強大學生慈善意識培養(yǎng)的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慈善意識的現狀
大學生的慈善意識和行為認知是影響大學生慈善事業(yè)參與度和慈善捐贈積極性的根本源泉。為了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慈善行為和意識。我們以山東理工大學1 000名在校生為對象進行了慈善捐贈行為與認知問卷調查,從大學生的捐贈行為、捐贈意愿與認知、捐贈知識和慈善教育狀況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度了解。
在大學生捐贈行為方面: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的主要慈善方式是捐贈,所占比例為75.6%,其次是志愿者。與之相對應,表示有過捐贈歷史的大學生占85.3%。在捐贈方式上有43.2%的屬于個人直接捐贈,有57.8%的屬于組織捐贈。在捐贈對象方面,向大病患者和受災群眾捐贈的占多數,而向乞丐、失學兒童捐贈的占少數。在大學生捐贈意愿與認知方面:結果顯示,表明參加工作后將增加捐贈額的占29.3%,盡力而為的占10.6%,而選擇沒有改變及說不清、甚至減少捐贈額的占60.1%;在組織捐贈方面,自愿的占15.2%,半強制和強制的占84.8%,以上結果表明,大學生的捐贈意愿并不高。在捐贈動機方面,選擇扶貧濟困和回報社會的幾乎占了一半,其余的都選擇自我滿足、有個好名聲、組織壓力,表明大學生的主要捐贈動機還是積極向上的[2]。在大學生捐贈知識和慈善教育狀況方面: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選擇不了解捐贈知識,幾乎所有大學生都選擇沒有經歷過慈善教育。由此可見,大學生的捐贈知識和慈善教育是普遍缺乏的。
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大學生普遍有過捐贈行為,具有一定的捐贈意識。但是總體上,當前大學生在慈善方面存在著慈善意識不強、缺乏捐贈動機、捐贈行動不積極、慈善知識匱乏等方面的問題。
二、大學生慈善意識培養(yǎng)的必要性
大學生是社會寶貴的人才資源。作為一名大學生,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不僅是個人奮斗的目標,也是國家的殷切期望。對大學生進行慈善意識培養(yǎng),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個人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而且對中國現代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推動作用。
(一)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感、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使大學生個人得到全面發(fā)展。而培養(yǎng)大學生的慈善意識,就是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博愛意識、感恩意識、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等,其核心是一種利他價值觀??梢姡髮W生慈善意識的培養(yǎng)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組成部分,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高校中注重對大學生慈善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當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二)有利于大學精神文化建設
“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fā)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按髮W精神”的本質特征概括為創(chuàng)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而慈善意識即包含于社會關懷精神當中[3]。當前,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社會上出現了極端利己主義和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價值觀。在這種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大學生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形成了功利實用、自私冷漠、只知索取不知回報的不良品德。要解決當前大學校園里功利文化盛行、精神文化失落的問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要加強大學生精神世界的建設。通過對大學生慈善意識的培養(yǎng)來提高他們的精神素養(yǎng),讓大學生從自我達到超我,精神戰(zhàn)勝物欲,進而自覺形成一種奉獻自我、服務社會的關愛精神??梢姡咝i_展慈善意識培養(yǎng)有利于大學精神文化建設。
(三)有利于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
《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指導綱要(2011—2015年)》指出“慈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慈善事業(y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發(fā)展慈善事業(yè),對于新形勢下調節(jié)利益分配、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增進社會和諧,對于提高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營造良好社會風氣、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笨梢姡S著中國經濟的全面轉型和社會建設的全面提速,發(fā)展慈善事業(yè)成為一種迫切的時代呼喚。中國的現代慈善事業(yè)是一項全新的事業(yè),朝陽的事業(yè),更是一項人民群眾最需要的事業(yè),需要青年肩負起時代使命。因為青年的選擇,必須與世界潮流、國家的發(fā)展、人民的最緊迫需要相結合,才有前途。當代大學生是未來建設祖國的棟梁,同時也是社會中最有活力最激進的力量,是未來社會慈善捐贈的主要群體,是未來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主導力量。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慈善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慈善觀念,有利于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
三、大學生慈善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
當前,培養(yǎng)慈善意識的主體有學校、家庭、社會和國家、慈善組織等,而對于大學生而言最重要的主體就是學校。作為培養(yǎng)未來慈善事業(yè)主體的高校,應根據自身實際,集思廣益、統籌謀劃,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學生的慈善意識,為中國現代慈善事業(yè)培養(yǎng)未來的捐贈群體貢獻力量。通過調研,筆者認為山東理工大學應從開設慈善課程、指導社團開展慈善活動、完善大學生學分管理體系、設立慈善基金會等方面著手,加強大學生慈善意識培養(yǎng)。
(一)在大學生中開設慈善課程
面向大學生開設慈善課程,是培養(yǎng)大學生慈善意識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對慈善教育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在《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指導綱要(2011—2015年)》中,明確提出了要以學校為主要載體,將慈善文化融入課堂,要加強慈善學科建設,指導學校在德育課程中培育慈善意識。作為山東高校慈善文化研究基地的山東理工大學應把握契機,把慈善教育加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通過相關課程設置,將慈善文化融入課堂,讓大學生接受系統的慈善文化熏陶,通過慈善知識的普及,使大學生懂得愛心、感恩的道理,從而有助于涵養(yǎng)他們的善心、凈化他們的愛心,培養(yǎng)他們的慈善利他意識。
(二)發(fā)揮大學生社團的育人作用
在大學校園里,活躍著各式各樣的社團,它們的存在濃厚了大學校園文化,提高了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綜合能力。近幾年,山東理工大學高度重視社團建設,每年劃撥專項經費支持社團工作。作為社團管理工作的團委,在重視社團建設與發(fā)展的同時,應引導非公益性社團向慈善事業(yè)靠攏,向奉獻愛心看齊,使他們富有愛心、懂得感恩、有責任感;應面向公益性社團開展慈善知識講座,宣傳慈善理念,傳播慈善精神,注重對從事慈善活動的大學生的培訓,加強對學生個體的教化引導,提高大學生的慈善意識;應號召社團成員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通過組織捐款捐物,參加義務勞動、義務支教、青年志愿者活動,讓大學生的愛心傳向四方,同時把慈善活動加入社團評比指標體系,營造全民慈善的良好氛圍。
(三)完善大學生學分管理體系
將慈善活動的參與度納入學分管理體系中來。不僅讓學生自覺參與到慈善活動中來,更讓他們感受到公益活動的樂趣,讓學生懂得慈善不僅僅是學校任務式的捐款,而更是公民公益素養(yǎng)的體現。而學分的設置更能保證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參與到慈善活動中來,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山東理工大學于2007年公布了《大學生素質拓展學分實施細則(試行)》,素質拓展學分由社會實踐學分、讀書學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活動學分三部分組成,要求本科生需修滿相應學分才授予學位證。作為負責該實施細則的團委,應在文件中進一步明確大學生參加慈善活動所給予的學分,并給予相關的政策傾斜。同時,應加強對大學生參加慈善活動政策的宣傳與教育,使更多的學生了解慈善事業(yè),不斷增強其慈善理念,激發(fā)其參與熱情。
(四)設立慈善基金會
高校設立慈善基金會可以有效凝聚校內外的資金對貧困大學生進行資助。這樣的慈善組織不但可以使救助者提升覺悟,而且可以使受助者感受到人間真情、社會的溫暖,有助于其慈善意識的培養(yǎng)。山東理工大學于2011年5月成立了教育發(fā)展基金會,其主要資金用于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yè),獎勵優(yōu)秀學生和教師,資助有利于學校發(fā)展的其他公益項目等。山東理工大學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發(fā)展慈善事業(yè)必須遵循慈善事業(yè)的規(guī)律,使學校的慈善事業(yè)有深刻的理念、科學的方法和規(guī)范的制度[4]。作為一個慈善組織,山東理工大學教育發(fā)展基金會應強化慈善組織的專業(yè)性,提高善款的運營效率;應提高慈善組織的可信度,將捐款人的錢能夠充分發(fā)揮作用;應完善監(jiān)督機制,使善款運行透明化。從而讓大學生更加信任教育發(fā)展基金會,也能更好地宣傳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的作用以及慈善的意義,因而從外部刺激大學生具備慈善意識。
參考文獻:
[1]楊方方.發(fā)展現代慈善事業(yè)應該認識的幾個基礎性問題[J].社會科學,2004,(3).
[2]鄧瑋.當代大學生慈善捐贈行為與認知調查[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5).
[3]刁銀銀,萬清祥.大學生慈善意識培養(yǎng)問題淺析[J].法制與社會,2008.(2).
[4]艾玲,徐日春.對高校設立慈善助學基金的思考[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