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個體完成某項行為的自信心。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基本理論為基礎,抓住黨員大學生思想活躍、熱情開放、自我意識強、追求新鮮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心理承受力不強、人際交往存在欠缺等特點,運用團體輔導,讓黨員大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體驗成功,在觀察、學習和模仿中增強自信,學會積極歸因,培養(yǎng)積極情緒,從而提升黨員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關鍵詞:黨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366-02
黨員大學生是黨員群體中的高素質和高文化的部分,也是黨員群體中的最年輕和最活躍的部分,是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重視和加強學生黨員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戰(zhàn)斗力的學生黨員隊伍,不僅要從宏觀方面著力抓好學生黨員的隊伍的制度建設,而且要從微觀方面深入分析和解決學生黨員面臨的心理困惑,并不斷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黨員自我效能感。
一、黨員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習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阿爾伯特·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用以解釋在特殊情境下動機產(chǎn)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為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自我效能感作為一種對能力的信念,在個體的活動成效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影響人們的學習、任務選擇和內(nèi)部目標設定,還決定人們將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不愉快經(jīng)歷或障礙時能堅持多久,它還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的反應模式,影響人們的人際交往和對自我人格的構建。自我效能感既左右個人當下對任務的選擇、動機和表現(xiàn),也影響著個人未來的發(fā)展和健康水平;既是行動的動力系統(tǒng),又決定了個人的感受和快樂滿足的程度。
黨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是黨員大學生在發(fā)揮黨員大學生先鋒模范作用中影響他人行為和能力的主觀判斷,是黨員大學生對角色認同和影響力的自我信念、判斷與感受。當前,部分黨員大學生在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時畏縮不前、情緒化處理問題、在壓力面前束手無策、易受恐慌和羞澀的干擾,在學生中樹立不起良好的形象、沒有號召力和威信。除此之外,社會上屢見不鮮的黨員干部違法亂紀現(xiàn)象,有損黨的光輝形象,影響黨員大學生對自我角色的認同。因此,高校要加強對黨員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宣傳并提升黨員形象,從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入手,共同努力,積極提升黨員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大力促進學生黨員隊伍的建設。
二、提升黨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分析
(一)從黨員大學生自身來看
黨員大學生思想活躍、熱情開放、自我意識強、追求新鮮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心理承受力不強、人際交往存在欠缺等特點決定了這個群體的可塑性比較強,為提升自我效能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從自我效能感形成因素來看
根據(j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1.個體自身行為的成敗經(jīng)驗。一般來說,個體的成功經(jīng)驗會使其提高對自己的效能評價,能使其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多次的成功會提高其效能期望,個體的失敗經(jīng)驗會使其降低對自己的效能評價,反復的失敗會降低其自我效能感。但也要看到成敗經(jīng)驗與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并不是一一對應的,成功經(jīng)驗對個體自我效能感的影響還受其歸因方式的左右,只有把成敗歸因于內(nèi)部的可控因素,才能對自我效能感形成影響。
2.替代經(jīng)驗。個體有時會借助與示范者的相似性比較,以及在新的場合中從示范者那兒得到的信息來推斷自己的能力[1]。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一般通過兩種認知過程實現(xiàn):一是社會比較的過程。個體采用與示范者比較的方式,參考其表現(xiàn)以判斷自身的效能;二是提供信息的過程,學習者從示范者的表現(xiàn)中學到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法,以增強自己行為的有效性,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2]。在個體與示范者相似或一致的情況下,示范者的成功經(jīng)驗對還不確定自己能力水平或經(jīng)歷過類似困難而正在猶豫不決的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影響力。
3.言語勸說。言語勸說是指憑借他人的說服性建議、勸告、解釋及自我教育等方法,使自己相信成功與失敗的價值,進而改變被勸說者的自我效能感的一種方法。言語勸說相對簡便、有效,深得人們的喜愛,但往往因缺乏經(jīng)驗基礎而達不到很好的勸說效果。言語勸說的效果還受到勸說者的權威、專長、地位及勸說內(nèi)容的可信性等因素影響。
4.情緒喚醒。班杜拉認為,個體的情緒和生理狀態(tài)也會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3]。班杜拉認為,在充滿危險緊張的情境中,情緒易于喚起。但高度的情緒喚起及緊張的生理狀態(tài)會妨礙個體的行為操作,降低其成就水平,因此而導致個體的低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焦慮水平較高的人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煩惱及疲勞會讓人感到難以勝任所承擔的任務,顯示出較低的自我效能感;而積極穩(wěn)定的生理狀態(tài)會使人更加鎮(zhèn)定、自信,行為表現(xiàn)也更加從容,顯示出高的自我效能感。成功時的積極情緒和失敗時的消極情緒都可能使自己對自我效能的判斷發(fā)生變化。因此,營造一種充滿尊重、理解、鼓勵的環(huán)境可以大大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三、運用團體輔導提升黨員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團體輔導的含義
團體輔導又名小組輔導、集體咨詢、團體咨詢。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以團體為對象,運用適當?shù)妮o導策略與方法,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diào)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激發(fā)個體潛能,增強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引自百度詞條)。
(二)運用團體心理輔導提升黨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徑
1.通過模擬情境反復體驗成功。提高自我效能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中,反復體驗成功。成功事件即有所收獲,可以“長一智”的事件。在團體輔導中,要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復制出黨員大學生成功發(fā)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后得到組織、社會的認可而體會到榮譽感,進而產(chǎn)生道德感和對黨組織的認同感。通過模擬情境、游戲、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團體參加者在活動中通過觀察、實踐、分析等,設想和體驗到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積極成功地發(fā)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克服消極、逃避心理,增強自我效能感。團體參加者還可以通過相互學習、交流經(jīng)驗,進而獲得直接的、間接的勸告,并直觀篩選出令自己滿意的行為模仿標準,然后將這些成功經(jīng)驗擴展到其現(xiàn)實生活中去。這些成功的個人直接體驗與親身感悟,對于黨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來說效果是最顯著的。
2.通過觀察、學習、模仿增強自信。在團體輔導中,可以從身邊黨員大學生中選取能力、經(jīng)驗等突出的榜樣,來增加黨員大學生成功的替代性經(jīng)驗。團體成員與角色榜樣之間的相似性越高,他們的自我效能就越可能受到角色榜樣成功的影響。這意味著,同學校、同年級的黨員傳授的個人經(jīng)驗和秘訣,可能比專家講座更能提高自我效能。因此,觀察那些先鋒黨員、“十佳黨員”是如何發(fā)揮表率作用,感受他們的成功,繼而向受訓的黨員大學生灌輸一種理念,即“如果他們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從而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通過團體活動,可促使成員努力探索自我,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從而正確、客觀地得出自我評價、接納自己,最終增強自信心,激發(fā)自我潛能。
3.學會積極歸因。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認為,個人對成敗的解釋不外乎以下四種因素: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任務的難度;運氣的好壞。其中,能力和努力兩種是描述個人特征的內(nèi)在原因;難度和運氣是表示環(huán)境因素的外在原因?,F(xiàn)實中,人們更看重由內(nèi)部原因所致的成功,并為此而獎勵自己。而歸因于內(nèi)部原因的失敗則會對個人的自尊產(chǎn)生消極影響,并會削弱以后對成功的追求;如將失敗歸因于外在原因則不會如此。這就是說,歸因是有積極與消極之別的。消極歸因將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相反,積極歸因則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在提升學生黨員自我效能感的團體輔導中,指導者應引導黨員大學生從主觀態(tài)度分析,形成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良好的心態(tài)、自信、不屈不撓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學會自我接受,認識自我價值。要引導黨員大學生學會從失敗情境中找到可以改進的因素,即積極歸因,從而積極獲取下一次的成功。要引導黨員大學生學會把成功歸因為自己能力強,把失敗歸因為因自身缺乏努力而帶來的結果,從而為提升黨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打下良好的基礎。
4.培養(yǎng)積極情緒。人的情商能力足夠成熟時,能夠有意識、有目的地保證自己頭腦清醒、精力集中、反應敏銳,并且用這種行為方式影響他人,情緒的選擇幾乎達到90%的程度。選擇積極的情緒,需要修煉樂觀思維,樂觀的人自我效能感普遍都較強。在提升黨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團體輔導中,要引導黨員大學生停止批評和責難自己,學會積極正面的自我對話,停止和別人比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要積極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愉快的活動氛圍,讓團體參與者互相交流與接納,理解與支持,都能夠充分表達個體的情緒和感受,把內(nèi)心積壓的消極情緒都釋放出來,真切地感受到在團體中痛苦一起承擔、幸福與快樂一起分享。這種團體氛圍對培養(yǎng)黨員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是非常有益的。
參考文獻:
[1]李玉環(huán),王希華.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與提升[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6).
[2]傅曉華.運用團體心理輔導,提升職業(yè)自我效能感[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
[3]Albert Bandura.職業(yè)自我效能在改變著社會[M].廣州:劍橋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