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是一門藝術,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本身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就更需要我們勤于學習、努力地去發(fā)現和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使“教師累、學生困”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變?yōu)槌錆M趣味性、挑戰(zhàn)性和藝術性的互動式教學和合作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者“善教”、學者“樂學”,在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公共藝術各相關課程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教學互動;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308-02
長期以來,我國進行了諸多形式的教學改革,試圖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老師講、全班聽,認真記”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往往是“教師講得很累,學生聽得很困”,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服從,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處在一個被壓制的狀態(tài),更別說學生個性的發(fā)揮了。進入大學后,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就更加明顯:學生依賴性過強、沒有自學能力;學習缺少主動性,對學習沒有興趣;人格和個性受到壓抑,心理不健康、優(yōu)勢得不到發(fā)揮;學生沒有受到尊重和認同,對自己沒有信心;師生、學生之間缺少交流,學生不知如何與他人相處與合作,缺少社會交往能力等等,最后導致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從國家教育部門、社會到每一位老師,都在努力嘗試一些有效的教學改革,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一個在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師生關系前提下的開放式、有效的、互動式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充滿自信地踏上社會并取得成功。
我們系的公共藝術課程具有很強的前沿性和實踐性,無論是理論課還是實踐課,都需要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與學的整個過程,進行教學互動和合作學習,使學生積累大量相關專業(yè)知識,強化綜合專業(yè)能力,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互動的前提是對每個學生的認同和尊重
《禮記·學記》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教學相長”的思想,它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通過“教”和“學”可以相互促進、相互學習、共同提高。也就是說,教師與學生其實是一種平等的關系,而不是以前的那種“管”與“被管”、控制與服從的關系。因此,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對學生認同、尊重和信任,要與學生心靈溝通、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盡量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這是實現教學互動的前提。
一個所謂的問題學生的轉變讓我更加認識到對每個學生認同和尊重對于教學互動的重要性。一般來說,在教學互動的過程中,只要教師準備好了,主動配合的學生總是占班級的大多數。但是如果我們忽略那些所謂的問題學生,他們的“搗亂”行為會讓你設想好的教學效果收效甚微。而針對他們因人而異地使用一些技巧,讓他們感受到被人認同和尊重的快樂,就可以巧妙地將他們轉變,參與到教學互動的環(huán)節(jié)中來,實現教學互動完美的、整體的教學效果。
那是環(huán)境小品設計的首堂課。上課開始時只有三個男生沒到,課程開始之前我已從其他老師處了解過他們的情況。第一堂課大概一半的時候他們突然跑進了教室,沒打招呼直接落座,并且背對老師,旁若無人,其他同學都很無奈,我只是略微停頓了一下,又繼續(xù)上課。我們常常會結合知識點討論一些公共藝術作品,接下來正好是一件紅色的放大了的葉脈狀的作品在一個綠色的自然環(huán)境中,我很自然地叫起那三個中“為首”同學來講一下自己的想法,一般同學會順著圖片講作品的優(yōu)點和意義等,而這個同學卻一副很另類的樣子,很懶散地說:“我認為這件作品不好!它的色彩是紅色,與背景的綠色很沖突,它是樹的形狀卻沒有葉子,不好看!”一腔的不配合,同學們都哄笑了起來。我沒有取笑他,更沒有指責他,首先我尊重了他的看法,并結合已講過的公共性指出,公共藝術品在面對公眾的時候,公眾有權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構成公共藝術的一部分甚至會左右作品的成敗,我列舉了克里斯托“包裹國會大廈”以292∶221的微弱票數得以實施和“傾斜之弧”最終因為公眾的反對而予以拆除這兩個例子,來認同他的想法,并且鼓勵其他同學也要像這位同學一樣大膽地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這種自然的鼓勵可以讓全班同學都放下包袱,暢所欲言。然后,我又借他講的色彩、形式與造型方面進行正面的、多向度的引導和深入的啟發(fā),打開他們的思維,同學們都熱烈地參與進來。那個同學沒有想到他會得到認同和尊重,居然轉過身來認真地聽起來,我知道,他已經開始改變了。后來的課程中,雖然他們還會有一些問題,但我只是偶爾悄悄地提醒一下,并鼓勵他們,始終在同學們面前不傷害他們的自尊。由于受到了尊重和認同,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以后的教學互動環(huán)節(jié)之中,甚至那位同學還經常主動搶答問題、主動到黑板上演示作圖作業(yè),表現出了良好的理解力和優(yōu)秀的才能,班里的所有同學都受到了感染,班級的討論常常會出現熱鬧的爭論場面,伴隨著這樣的討論,大家對課題的理解和認識也一步步走向深入,同學們都說,上這樣的課“太爽了”!那位所謂的“差生”最后取得了優(yōu)秀的成績。自然,在平等、和諧的教學互動中,我們師生每一個人都會受益。
二、教學互動不僅是師生雙向互動
互動性的教學方法可以培養(yǎng)和發(fā)揮教師與學生每個人的主體性,發(fā)揮師生的參與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以知識為載體,進行情感的交流、社會行為能力的鍛煉,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積極的教學環(huán)境,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有著傳統(tǒng)教學方法所不及的諸多優(yōu)點,近年來受到國家、社會和教育界相關人士的重視。而教學互動又不僅是師生雙向互動,它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一切相互作用,師生間傳遞的不僅是知識,其形式和內容都是多種多樣的,還包括觀點、看法、情感的交流,價值觀、學習態(tài)度、行為的影響和社交能力的鍛煉等。
在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中,我很注重與其他教師的交流,我會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與年輕教師互相交流、切磋、學習,分享經驗、教訓,并且了解他們已經教授過的班級的情況。我知道,在備課時組織好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前沿知識積累、課程設計、知識點串聯、海量圖片的選擇等都可以有助于教學選準切入點、抓住興奮點、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我多方面創(chuàng)設互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不僅回答問題,還要在同學與同學之間展開辯論、爭論和研討,培養(yǎng)他們在公共藝術相關課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并引導他們互相理解與尊重,在交流、互動和設計實踐的合作中主動交流和獲取知識。因材施教,鼓勵他們有自己獨特的造型語言。同時,鼓勵他們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見解,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質疑,并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注意與他人的情感、語言交流互動,建立班級良好的交際關系,極好地鍛煉了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三、教學互動可以延伸到課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公共藝術課堂中,由于有大量直觀的圖片,我們隨時可以找到興奮點,由此切入進行教學互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強烈的學習主動性,并將這種主動學習和教學互動延伸到課外。根據公共藝術的課程特點,我會安排一些相關的課外調研和課外閱讀活動,有時我?guī)麄兊蕉鄠惵贰埥鹊卣{研,有時會參與到圖書館的閱讀活動中,與他們交流并隨時答疑,有時完全是他們自主完成。我會讓他們分組,小組內自行安排分工合作,并提醒他們主動從網上、書店和圖書館里收集相關資料和素材,結合自己的實際調研進行深入分析總結,按照一個或幾個主題編成課件,拿到課堂上像老師一樣講授和交流。我也會讓他們參與我的備課過程,請他們參與教學資源與信息的準備,再參與到課堂內容的講授和交流中。這樣,學生在興趣和任務的促使下開始主動學習,并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與同學及老師的交流互動中得到各方面的鍛煉。同樣,在大量的設計實踐中也很適用這種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敢于把自己的設計作品展示出來,小組內和小組間互相交流并進行合作、互相補充、互相提高。結合公共藝術的特點,多提供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在走廊或展廳展出他們的設計作品,讓他們互相交流、審視、自省,也讓他們更加主動和自信。另外,通過郵件或在班級網絡群里,我們也會對某些話題發(fā)起討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時常他們會結伴到我的工作室里看我的作品或是探討未解的問題,我也會利用課間與他們進行交流,這時候我們就不一定是討論問題,有時僅僅就是聊天,這會讓他們感覺到,我不僅是他們的老師,還是他們的朋友,了解了每位同學的個性情況,無形中也拉近了我與學生間的情感距離,更加有利于課堂的教學互動;有時我會直接詢問同學對前面的課堂內容的意見和看法,及時反映在下面的課程中,同學們看到自己的意見被尊重、采納,他們也感到特別自豪,在這樣一種氣氛下,他們的主動性自然就會更強。
四、從教學互動到合作學習
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的合作學習,在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這是一種極富創(chuàng)意和實效性的教學理論,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等方面效果顯著,很快便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界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也開始了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驗?!秶鴦赵宏P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就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闭缟衔牡诙€部分所指出的那樣,教學互動不再局限于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而是同樣強調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這里我的實際體會就是,公共藝術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教師放到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老師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不再完全充當知識的傳授者和唯一的信息源(何況當今信息如此發(fā)達和便捷),而是融入到學生中,成為小組中的普通一員與其他成員平等活動,共同參與到教學互動的過程,使教學過程融為一種人際交往,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是一門藝術,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本身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就更需要我們勤于學習,努力地去發(fā)現和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使“教師累、學生困”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變?yōu)槌錆M趣味性、挑戰(zhàn)性和藝術性的互動式教學和合作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者“善教”、學者“樂學”,在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公共藝術各相關課程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Dvaidw·Johnson,Roger T·Johnson.合作學習[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華長慧.教育創(chuàng)新:構建師生互為主體的平臺[J].教育研究,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