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諧生命教育是大學生生活、成長教育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也與現(xiàn)今和諧發(fā)展、和諧社會的理念不謀而合。和諧的生命觀包括自我的和諧,人與人關系的融洽,人與社會、自然的有機聯(lián)系三個層面。追古溯今,引用論證、剖析現(xiàn)狀,力圖挖掘當前大學生和諧生命教育的主要方略,通過方向指引、情感疏導、深層解憂等辦法為大學生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關鍵詞:和諧;生命教育;生命意識;大學生;生命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0-0220-03
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發(fā)展是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標,也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奮斗理想。在新一輪的高校整合、兼并的過程中,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令人觸目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生命飽受威脅,又何來社會與人類的進步與文明?當前,各高校已普遍認識到開展生命教育系列課程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并試圖通過選修、講座、座談等形式為廣大學生普及生命的起源和含義。
高校學生教育工作者經(jīng)過摸索發(fā)現(xiàn),生命觀教育不僅貫穿于學生成長的環(huán)節(jié)、過程之中,而且還與人類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理念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關,所以,若在生命教育課程體系中滲透性地進行和諧生命觀教育,可以使大學生們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及融洽的社交網(wǎng)絡,幫助他們正視生命,進而領悟生命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一、和諧生命教育的由來及歷史解讀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歷來與“和諧”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昂汀蹦松髟?,亦是中國人處世之道的重要法則?!吨芤住吩裕骸扒雷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周易·彖傳》)認為世間萬事萬物的變化,都統(tǒng)一于天道自然之中,萬物各得其所,各施其則,組成一個和諧流暢的生命整體。儒家學派代表孔子又言:“禮之用,和為貴?!保ā墩撜Z·述而》)和諧、禮儀是儒家哲學的主要觀點。此外,在他們的“中庸之道”中也處處可見和諧的神韻?!爸杏怪疄榈乱?,其至矣乎!”(《論語·雍也》)在孔子看來,人生命的平衡與臻美的狀態(tài)莫過于“中庸”與“平和”,以和為貴,以和為美。與儒家的仁義中肯不同,在道家學派的眼中,生命在于“道”,而“道”最終旨歸于“自然”?!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jīng)》)人在天地之中,必須遵循自然,符合自然規(guī)律,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獲得生命的和諧與統(tǒng)一。
古代的生命哲學孕育著豐富的和諧思想,這在西方學者那里亦無不同。馬克思說過:“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最有力的存在”[1]。人類歷史的每一點進步、每一個勝利都建筑在充盈、充實的生命之上。在馬克思眼中,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整體。“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盵1]大自然,給人以自由、無形的生命能量,是滋養(yǎng)人類、促進社會和諧的保障。
歷史的積淀、各家的言論都在昭示:和諧生命理念自古就有,盡管學派之間、中外大家觀點略有差異,但是同一旨歸,“和而不同”。歷經(jīng)了近代的浩劫,文化大革命的創(chuàng)傷,人類社會邁入了新的征程,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對于生命的思考和反問一直沒有停歇。人類社會開始了新一輪對人性的關注,對人生存狀態(tài)的種種追問。尤其在當代社會,和諧、自由、全面發(fā)展一直是個人與社會進步的總旋律。而“以人為本的高校道德教育首先也應該體現(xiàn)出對生命的關愛”[2]。有了豐富、完整的生命,人的自我感、生命感才更加突出,并獲得較高的自我和社會認同,進而以飽滿的姿態(tài)面對社會競爭,成長為具有高尚人格與崇高精神追求的人。
二、大學生生命和諧教育缺失的現(xiàn)狀分析
現(xiàn)今社會,大學生輕視生命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特別是伴隨著跳樓、自殺、群毆等各類惡性事件的發(fā)生,生命價值的淪落到了相當危險的邊緣。據(jù)相關資料統(tǒng)計:“大學生自殺率約為百分之二十,比全國平均自殺率高出近一倍”[3]。另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偏執(zhí)5項因子明顯高于全國常模”[4]。這些漠視生命,心理亞健康的現(xiàn)象已成為危害大學生的主要殺手?,F(xiàn)階段的大學生生存狀況令人擔憂,他們看待自我的方式有失偏頗,對自己、他人、社會認知不清,甚至出現(xiàn)了個體價值觀顛倒、黑白不分的現(xiàn)象。
(一)自我意識的模糊認知
對于自我意識,心理學、哲學的解釋不一,各學者的論斷也眾說紛紜。但是,概括起來,不外乎是指自我對個體的自覺以及對他人和周圍認知能力的總和。尤其對大學生來說,自我意識的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每個青年的人格發(fā)展和成長成才。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和正統(tǒng)價值觀培育的不足,當前,大學生們在自我以及主客體之間關系的認識上存在顯著問題。首先,作為獨立的個體和自我存在,每個人都有著獨特的外表和心理特征,但是極少數(shù)學生能正確看待自己的特征及與周圍世界的差異。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他們往往不能很好地扮演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了解自我,沒有獨到的判斷和見解,人云亦云;其次,大學生們作為社會關系中的一員,既要有自我個性,也要學會與他人共處,處理好自我與“他者”(他人、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互補互利、和諧共贏??赡壳埃嗄陚兤毡槿狈θ后w意識,在人與人相處以及在集體生活時,常常孤立自我,過分強調自我特性,不能分清個體自我與群體自我的角色不同,亦不能將處于主體地位的“我”和客體地位的“我”有機統(tǒng)一起來[5]。外在表現(xiàn)上總是自私自利,將世界與自我隔絕開來,人為地造成自我與“他者”的對立,令各種不利于自我生命發(fā)展的因素潛生暗長。
(二)生命意識的欠缺
詹福瑞曾在《中國文化研究》中指出:“生命意識是只有人才有的關于生命的體驗,是出于人的本能而又帶有甚深的文化內(nèi)涵的意識?!盵6]近年來,大學生們對自我生命的認識始終不足,一系列心理問題、生命淪落現(xiàn)象層出不窮。深層的意識問題日益凸顯:生命焦慮、精神家園的失落、暴力傾向等種種無形中成為廣大青年的生命殺手。高校校園中時有發(fā)生的殺人、自殺、打架、斗毆、逃學、破壞環(huán)境、厭學無不是對生命尊嚴的踐踏和侮辱。一些青年放任自由,整天渾渾噩噩,沉迷于網(wǎng)吧和酒吧,虛度時光的背后也在浪費自己的青春。加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光鮮亮麗生活的誘惑,青少年精神的迷惘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身心受摧、內(nèi)心的恐慌、無家可歸的失落感進而演變成生命意識的泯滅,道德的淪喪及生命意志的消沉,使青年的心靈遭受著莫大的傷害。對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漠視也使青年們個體生命的質感與特性明顯消失,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個體發(fā)展、進化及生命能量的彰顯等方面得不到滿足,生命失去了原有的真、善、美,顯露出猙獰的面目,嚴重阻礙了大學生們自我的完善和進步。
(三)價值取向的偏頗
由于生命意識的匱乏,社會形式的復雜,大學生思想道德的熏陶遇到瓶頸,價值觀也滑坡得相當厲害。伴隨著新事物更迭的迅速、意識形態(tài)的多樣化,新時期青年的思想變化莫測,道德品質也受到周圍人、物、事的影響,并非如以前那樣單純、正直和向善,有些學生受到歪風邪氣的影響,做出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對于“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青年們很少去思考,缺少合理的生存規(guī)劃,沒有自我成長、發(fā)展、提高的準確定位,導致就業(yè)過程的不順,以及社會角色轉換的過慢和各種工作、家庭的不適應。再則,商品經(jīng)濟時代,個人主義、金錢崇拜、自由思潮泛濫,社會傳統(tǒng)價值觀也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盲目追隨,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評價、美丑分辨能力,不能張揚正義,進而少了屬于大學生的活力和朝氣。另外,對于人生的不同階段,青年們普遍感到茫然失措,找不到人生努力和前進的方向。
三、和諧生命教育的實施方略
有學者指出:“和諧觀的本質是對生命意義的體悟,有對立協(xié)調融合引申出人生理想的生存狀態(tài),即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我的和諧”[7]?;诖髮W生生命意識的缺失而對其實行生命關懷已是刻不容緩。當然,大學生是敏感與脆弱的特殊群體,在工作中我們要尤為注意方式方法,應加強對他們?nèi)松^、價值觀、世界觀的引導和健康、有序、和諧的生命觀教育,幫助青年們形成臻于完美的自我生命、互融互利的人際關系、積極熱情的社交網(wǎng)絡,塑造健全人格,以更加自信、積極的狀態(tài)投入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一)引導大學生體悟人生的意義,增強生命的價值感和存在感
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推動大學生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棟梁之材,自覺肩負起國家振興和發(fā)展的使命必須對他們實施生命關懷,并且將以人為本、人性化的管理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令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協(xié)調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首先,一切工作都要以學生的利益為重,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普及生命教育課程,并與傳統(tǒng)道德教育、人文精神熏陶、價值觀引領等相結合,為廣大學生營造一個自由成長、揮灑才干的空間,同時,讓學生們領悟生命的尊嚴,學會正確評價自我,通過健康的人際獲取一定的社會存在感,并得到公允的社會認可。其次,用和諧的理念幫助廣大學生體會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讓他們正確看待人生,充滿斗志和堅定的信念,以昂揚的姿態(tài)面對挫折,迎難而上,勇于承擔、接受人生的各種挑戰(zhàn)。只有合理地引導,人性地關懷,才能讓大學生們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覺醒,準確定位,順利完成角色轉換,做人生的主人,做時代的引領者與弄潮兒。
(二)通過細致的疏導和哺育,喚起大學生充盈向善的生命情感
“生命情感是個體對自我生命的體認、肯定、接納、珍愛,對生命意義的自覺、欣悅、沉浸,以及對他者生命乃至整個生命世界的同情、關懷與鐘愛”[8]?,F(xiàn)如今,以情感化的方式感化大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已然成為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雖然我國的生命情感教育才剛剛起步,但是有關課程的設置和探索已經(jīng)在悄悄起著作用。比如,在“兩課”的過程中有些高校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說教方式,正通過鮮活的經(jīng)歷、榜樣的傳遞、歷史的再演繹等方式啟迪大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喚起他們對于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對于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再如,這幾年,高校一直在想方設法提高教師的人格素養(yǎng),用愛來教育,用愛來教學,以真誠、真摯的溝通和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激起學生們心靈深處的共鳴。
當然,生命的情感教育不僅體現(xiàn)在許多課程的細枝末節(jié)中,還貫穿于校園、家庭乃至社會環(huán)境的每個角落。校園是大學生成長、生活的主要場所,充滿生命氣息的和諧校園,能夠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培育大學生健康、積極、樂觀的生命意識。家庭是每個人心靈的港灣。和諧友愛的家庭氣氛會給孩子們帶來溫暖、愉悅、幸福的內(nèi)心感受,在溫馨的環(huán)境中長大自然也會將心比心,珍愛其他的人和動物。再則,莘莘學子走向社會舞臺,同樣也需要社會很好地培育、教導他們,為他們營造有益于身心的健康環(huán)境,通過弘揚大愛感化、啟迪、撫慰心靈,“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為創(chuàng)建文明的家園共同努力。
(三)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教育課程,解決大學生的深層困擾
方向的指引、情感的疏導只是大學生和諧生命教育的淺在環(huán)節(jié)。應清楚,當代大學生的生命隱憂無所不在,而且常常暗藏在生命的底層,不易發(fā)現(xiàn)。面對生命的困頓、無常、悲痛,青年們總會黯然神傷,抑或把持不住,舉起沖動的雙手,最終墜入深淵乃至萬劫不復。所以,系統(tǒng)的、針對的和諧生命教育可謂任重而道遠。其一,以和為貴,普及“感恩教育”,將廣大學生從受恩的對象變成施恩的主體,以情育情、以德養(yǎng)德,使學生們擁有一顆善良、博大的愛心,把來自父母、老師、社會的關愛更好地傳遞下去,并發(fā)揚光大,做一個知恩圖報、拾金不昧、具有良好道德風尚的舍己為人的人。其二,“和”乃洞徹一些、參悟生命的大智慧。通過死亡教育、耐挫教育等方式讓大學生們體悟到生命的悲苦,進而學會化解苦難,戰(zhàn)勝挫折。注重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意義的揭示,在死亡面前應表現(xiàn)出無所畏懼的胸襟和坦然釋懷的氣度。此外,讓他們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在挫折面前的隱忍不僅是對意志力的考驗,也是對逆境人生的絕妙體驗。只有經(jīng)歷了苦痛和折磨,學生們才能迸發(fā)出頑強的生命力量,在人生路上傲然前行,昂首闊步。也唯有參透了死亡的奧秘,才會有哲人般的大智慧,在漫長的道路中尋找來自心靈的慰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7.
[2]高申春.主體意識的自我覺醒——從西方心理學歷史邏輯透視社會學習理論[D].長春:吉林大學,2000.
[3]蘇寶芳,張殿起.生命教育:高等教育的重大現(xiàn)實課題[J].泰山學院學報,2008,(30):4.
[4]諸杰,等.影響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及其干預對策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1,(1):108-110.
[5]陳新漢.自我評價活動和自我意識的自覺[J].上海大學學報,2006,(13):87.
[6]詹福瑞.生命意識的覺醒與儒、道生命觀[J].中國文化研究,2003,(3):68.
[7]林珍.試論和諧觀教育與健康人格的塑造[J].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9):2.
[8]梅萍.生命的意義與德育關懷[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