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分析綜合題實際上是考查考生對閱讀材料整體文意把握的能力,《考試大綱》對此的具體要求為“分析綜合:①篩選文中的信息;②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C級。該題錯誤項設置的基本做法是,在大體正確的說法中夾雜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因此,探究命題人錯誤項設計的方法,就為考生解答分析綜合題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策略。本文擬以2013年高考題為例作一番透視,相信對增強考生的識別能力會大有裨益。
一、無中生有。即錯誤項中的其人或其事不是文中固有的,而是命題者為了迷惑考生故意編造出來的。
例1 (2013年高考安徽卷第6題)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與陸賈會面時,他舉止無禮,態(tài)度輕慢;認為自己既有將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與漢王朝分庭抗禮。
【相關語段】陸生至,尉佗椎結箕踞見陸生。陸生因說佗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今足下棄反天性,捐冠帶,欲以區(qū)區(qū)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漢誠聞之,掘燒君王先人冢墓,夷種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越則殺王已降漢,如反覆手耳。∕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
【解析】“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中無依據,相反,從陸賈的“越則殺王已降漢,如反覆手耳”話中,能反映出南越存在君民不同心的情況。
例2 (2013年高考湖北卷第11題)D.滯留在北方的秀才們饑寒交迫,廉希憲不僅解除他們的困苦,還把他們舉薦給元世祖,讓他們得到重用。
【相關語段】頃之,宋士之在羈旅者,寒餓狼狽,冠衣襤褸,袖詩求見,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薊公復為入言,急令鋪設坐椅,且戒內人備酒饌。出至大門外,肅入,對坐,出酒饌,執(zhí)禮甚恭,且錄其居止。諸儒但言困苦,乞歸。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請。
【解析】“還把他們舉薦給元世祖,讓他們得到重用”與原文不符,屬于無中生有。原文說的是秀才們請求回去,廉希憲第二天告訴了元世祖,滿足了他們的要求。
例3 (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9題)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眾,宋太祖雖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備,并有所防范。
【相關語段】初,彬之總師也,太祖謂曰:“俟克李煜,當以卿為使相。”副帥潘美預以為賀。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廟謨,乃能成事,吾何功哉?況使相極品乎?!泵涝唬骸昂沃^也?”彬曰:“太原未平爾?!奔斑€,獻俘。上謂曰:“本授卿使相,然劉繼元未下,姑少待之。”既聞此語,美竊視彬微笑。上覺,遽詰所以,美不敢隱,遂以實對。上亦大笑,乃賜彬錢二十萬。
【解析】文中說到由于太原沒有被攻下,皇帝只是暫緩封相,所以“心存戒備,并有所防范”在文中沒有依據。
二、張冠李戴。即將某人做的事、說的話,強加給另外一個人物。
例4 (2013年高考福建卷第4題)C.按照當地的風俗,在洞外飲酒的人要為入洞游玩的人喝兩大杯酒,名為“定心飲”。
【相關語段】其宴于外者,即舉酒酌穴者,人二杯。雖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飲。
【解析】“定心飲”是給入洞游玩的人壓驚的酒,喝酒的是入洞的人,而非洞外飲酒的人,命題者故意張冠李戴。
例5 (2013年高考遼寧卷第6題)B.王堯臣在陜西體量安撫使任上,當現(xiàn)今的韓丞相因好水之戰(zhàn)指揮失當致使任福等人戰(zhàn)死而被貶官時,敢于仗義執(zhí)言。
【相關語段】是時,邊兵新敗于好水,任福等戰(zhàn)死。今韓丞相坐主帥失律,奪招討副使,知秦州;/且任福由違節(jié)度以致敗,尤不可深責主將。
【解析】文中任福是由于“違節(jié)度以致敗”,而不是因為韓丞相指揮失當。另外,被貶官的不是韓丞相而是主帥。
三、曲解詞義。即抓住文中某些關鍵詞語歪曲理解。
例6 (2013年全國卷Ⅱ第6題)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們非議。他在相位時,論及大事頭頭是道,卻熱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呂地位超過自己,密令捏造呂的過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相關語段】揆在相位,決事獻替,雖甚博辨,性銳于名利,深為物議所非。/同列呂,地望雖懸,政事在揆之右,罷相,自賓客為荊南節(jié)度,聲問甚美。懼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內構求過失。密疏自陳,乃貶揆萊州長史同正員。
【解析】文中“構求”不是“編造、捏造”的意思,而“搜求、尋找”的意思,命題者故意曲解詞義。另外李揆不是“嫉妒呂地位超過自己”,而是嫉妒呂的聲望越來越好。
四、強加因果。即將沒有因果關系的事,用“因而”、“所以”、“因為”、“以致”等詞語生硬地牽扯到一起。
例7 (2013年高考浙江卷第18題)C.作者認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匱乏并且缺少激勵機制,學校又嚴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賢也少”的重要原因,這種見解可謂一針見血,深中肯綮。
【相關語段】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鄉(xiāng)于天下,則無路焉。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故今之賢也少。
【解析】文中說到造成“今之賢也少”的原因是“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鄉(xiāng)于天下,則無路焉。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并沒有說造成“今之賢也少”的原因是“缺少激勵機制,學校又嚴重不足”。
五、夸大其辭。即不尊重原文,表意任意拔高、放大,言過其實。
例8 (2013年高考廣東卷第8題)C.在歉收時,張詠主張對販私鹽的人從輕處分,并建議從此后都減輕刑罰。
【相關語段】屬歲歉,民多私鬻鹽以自給。捕獲犯者數百人,詠悉寬其罰而遣之。官屬請曰:“不痛繩之,恐無以禁?!痹佋唬骸板X塘十萬家,饑者八九,茍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俟秋成,當仍舊法?!?/p>
【解析】“并建議從此后都減輕刑罰”不正確,文中表述為“俟秋成,當仍舊法”,意思是“等到秋天收獲了,當會依舊沿用原來的法律”。命題者故意夸大其辭,因而錯誤。
六、以偏概全。即對有關問題的分析狹隘、片面,不能反映其全貌。
例9 (2013年全國大綱卷第10題)D.杜慧度生活儉樸,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彈彈琴,讀讀《莊》《老》。而為政卻細致綿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饑荒,常以私人薪俸賑濟災民。
【相關語段】慧度布衣蔬食,儉約質素,能彈琴,頗好《莊》《老》。禁斷淫祀,崇修學校,歲荒民饑,則以私祿賑給。為政纖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盜不起,乃至城門不夜閉,道不拾遺。
【解析】原文中“能彈琴,頗好《老》《莊》”與“只管彈彈琴,讀讀《老》《莊》”明顯不同,命題者故意以偏概全,因而錯誤。
例10 (2013年高考山東卷第12題)B.章三益在匡山上蓋了草舍后,又根據草舍周圍環(huán)境的特點建造了三個亭子,在亭中彈琴、下棋、喝酒。
【相關語段】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潔,東西北諸峰,皆競秀獻狀,令人愛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飲,無不宜者,君復為構環(huán)中亭。
【解析】原文說“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飲”的是環(huán)中亭所在的地方,而沒有提及另外兩個亭。
例11 (2013年高考江蘇卷第7題)A.李豐年輕時善于品評人物,影響很大,而父親讓他閉門謝客,其名聲只是在魏國得到傳播。
【相關語段】始為白衣時,年十七八,在鄴下名為清白,識別人物,海內翕然,莫不注意。后隨軍在許昌,聲稱日隆。/及即尊位,得吳降人,問:“江東聞中國名士為誰?”降人云:“聞有李安國者。”是時豐為黃門郎,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帝曰:“豐名乃被于吳越邪?”
【解析】“其名聲只是在魏國得到傳播”錯,由“(吳)降人云:‘聞有李安國者?!笨赏浦钬S的名聲不只是在魏國傳播,在江東地區(qū)也很出名。這屬于命題者故意以偏概全。
七、故意反說。即錯誤項有意表達與原文相反的意思。
例12 (2013年全國卷Ⅰ第6題)D.馬文升文武全才,聲名遠揚。朝廷大事往往等他決斷,又有顯赫邊功,外國皆聞其名。為人重氣節(jié),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盜各處騷擾,也不去鈞州他的家鄉(xiāng)。
【相關語段】文升有文武才,長于應變,朝端大議往往待之決。功在邊鎮(zhèn),外國皆聞其名。尤重氣節(jié),厲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盜至鈞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解析】文中“大盜至鈞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的意思是“大盜到了鈞州,因為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舍之而去”,而命題者卻故意反說“大盜各處騷擾,也不去鈞州他的家鄉(xiāng)”,這與原文意思不符。
以上談到的七種錯誤項設誤方法是今年高考試題中出現(xiàn)的,此外還有“時序錯亂(即敘述幾件事或人物的行為時,故意使時序錯位,干擾考生的思維)”等錯誤項設誤方法。命題人有時也可能“綜合設誤”,即在同一選項中,綜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設誤方法??忌灰盐彰}規(guī)律,善于把選項與對應的原文對照起來細心閱讀,就能夠作出準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