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文:所謂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我的理解很簡單:做自己該做的事乃為“積極”,該做的事不做乃為“消極”。
一位讀者寫來長信,說自己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現(xiàn)已進入不惑之年。信中說:我發(fā)現(xiàn)四十歲是最令人困惑的時候,但不知為什么孔子有“四十不惑”的說法。我在一個很大的公司工作,專業(yè)水平受到敬重,但仔細想想,并未實現(xiàn)自己哪怕一點年輕時的夢想。為了家庭的經(jīng)濟收入及小孩讀書,我不得不拼命工作,至今依然無法適應復雜的公司政治。放眼中國,則看到更多的黑暗和腐敗。特別想向您請教兩個問題:一,什么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二,人為什么要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在我收到的信件中,追尋人生意義并求解人生困惑的人群確實較多,一般的說教對于這類朋友肯定不起作用。因此我給這位朋友回信,講的都是我的真實感受。
在中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乃至“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概念可以說老少皆知,但這并不是老生常談,而是孔子對生命在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做出的精到總結??晌覀冇殖3:茈y做到“三十而立”,更難做到“四十而不惑”。為什么?我想有兩個原因。第一,與孔子時代相比,今天已經(jīng)有很大的不同,除了科技的發(fā)展,最明顯的差別是那個時代的人早婚早育,十八九歲已為人父母,五十歲就三代同堂,被稱為“老人”了?!叭嘶钇呤艁硐 ?,說明那時長壽的人很少??鬃铀阆喈敻邏哿耍膊贿^七十多歲?,F(xiàn)在生活條件好,醫(yī)療發(fā)達,努努力活九十歲也不算特別罕見。壽命長了,“而立”“不惑”“知天命”等人生階梯也該后移。另一個原因,我們普通人可能不像孔子那樣早熟。在現(xiàn)階段,一個人能做到“四十而立”、“五十而不惑”就很好。或者再晚一點,到六十歲的時候真正做到“不惑”也行。
四十歲還“惑”并不是壞事,因為“惑”是未來“不惑”的前提。
嚴格地說,我也沒有做到“四十而不惑”。我在四十歲左右時正在寫《新星》系列,對生活充滿激情和理想,其中總有些“簡單化”的東西。后來又經(jīng)歷了許多事,那樣的經(jīng)歷和人生體驗是四十歲時不可能有的。所以,我自己的“不惑”也應當在五十歲以后了。當下的大學教育相當普及,年輕人走出校門就二十多歲了,如果再讀研讀博畢業(yè)就更晚一些,事業(yè)一般開始在三十歲左右,成家基本也在這個年齡段。一個人“三十起步”“四十而立”就很不錯。往下要爭取的是“五十而不惑”。
中國儒學奉為經(jīng)典的人生信條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靶奚怼焙汀褒R家”都很重要。中國正經(jīng)歷著一個巨大的變革時期,以一個作家對生活的觀察而言,我眼中看到的黑暗和不平不會比任何人少,而我自身遭遇的挫折也遠多于常人,但這并不防礙我用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面對社會。我們的每一個善舉,對于全社會來說都是正面的力量。許許多多的人的許許多多的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努力最終會匯成一條巨流,推動這個社會進步。
所謂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我的理解很簡單:做自己該做的事乃為“積極”,該做的事不做乃為“消極”。當然,對于“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乃為積極”需要加一個注釋——做自己“不該做”的事乃為“貪圖”。目標過高,野心過大,力所不能及,都是一種貪圖。真正的“不惑”就是要認請那些不應有的貪圖,并且能夠平靜地剔除它們。至于人為什么要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我的人生經(jīng)驗告訴我:只有如此,才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安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