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測定了30%氟啶脲·溴蟲腈SC對甘藍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蟲的田間防效。結果表明,當30%氟啶脲·溴蟲腈SC有效成分量為75、90 g/hm2時,施藥7 d后對甘藍小菜蛾的防效分別達到86.21%和92.19%,與2個單劑10%蟲螨腈SC有效成分量為60 g/hm2處理和5%氟啶脲EC有效成分量為97.5 g/hm2處理的防效相當或更優(yōu),表明30%氟啶脲·溴蟲腈SC是防治甘藍小菜蛾較為理想的藥劑,建議有效成分量為75~90 g/hm2。
關鍵詞:30%氟啶脲·溴蟲腈SC;甘藍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田間藥效試驗;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82.3+98;S43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3-5764-03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屬鱗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idae),寄主多達40種以上,是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蟲之一[1]。20世紀70年代以來,小菜蛾在廣東、海南、福建、云南、湖北等南方省份危害嚴重,然而近年來隨著北方地區(qū)種植結構的調(diào)整,小菜蛾的發(fā)生危害也呈明顯上升趨勢[2]。小菜蛾年發(fā)生世代多,繁殖率高,世代重疊現(xiàn)象嚴重[3]。長期以來,化學藥劑一直是防治小菜蛾的主要措施,導致小菜蛾抗藥性發(fā)展快,防治困難。國內(nèi)外研究表明,小菜蛾對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擬除蟲菊酯類、Bt、阿維菌素、昆蟲生長調(diào)節(jié)劑類甚至植物源殺蟲劑等均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4,5]。因此篩選能高效防治小菜蛾的藥劑對十字花科蔬菜的生長及害蟲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氟啶脲是一種苯甲?;孱愋滦蜌⑾x劑,具有胃毒、觸殺作用,作用機理主要抑制害蟲體表幾丁質(zhì)合成,阻礙昆蟲正常蛻皮。該藥對多種鱗翅目幼蟲及直翅目、鞘翅目等害蟲均有較高的生物活性,特別是對有機磷、氨基甲酸酯、擬除蟲菊酯等殺蟲劑具有良好的替代作用[6]。溴蟲腈是由美國氰胺公司研發(fā)的一種芳基吡咯類殺蟲殺螨劑,是一種優(yōu)良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聯(lián)劑,它通過干擾質(zhì)子濃度,影響ATP產(chǎn)生,導致細胞死亡[7],具有內(nèi)吸、觸殺、胃毒等作用,殺蟲譜廣,活性高,對作物安全,尤其對抗性害蟲小菜蛾有較好的防治效果[8]。
為了有效控制小菜蛾的大發(fā)生,本研究在兩種藥劑最佳配方[9](氟啶脲∶溴蟲腈=13.20∶1.72,V/V)的基礎上研制了30%氟啶脲·溴蟲腈SC,為明確該藥劑對甘藍小菜蛾的防治效果,開展了其田間藥效試驗,旨在為小菜蛾的科學防治及該復配藥劑的推廣應用提供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藥劑及防治對象
30%氟啶脲·溴蟲腈SC由本實驗室自制;5%氟啶脲(耐抗威)EC由江蘇洽益農(nóng)化有限公司生產(chǎn);10%蟲螨腈SC由巴斯夫歐洲公司生產(chǎn)。
防治對象:甘藍小菜蛾幼蟲。
1.2 試驗設計與方法
試驗設6個處理(表1),每個處理4次重復,共計24個小區(qū),每小區(qū)約20 m2,各處理隨機排列。
本試驗于2012年10月6日在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qū)甘藍田進行。該試驗田平整,甘藍處于蓮座前期,生長勢良好,施藥當天多云,氣溫15~25 ℃,偏北風2~3級,自施藥至調(diào)查結束天氣以多云為主,無降水。用MATABI背負式噴霧器對甘藍葉片正面及背面進行均勻噴霧,以噴等量清水作對照,試驗期間只施藥1次,施藥前18 d該試驗田用高效氯氰菊酯防治小菜蛾1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藥劑處理對甘藍小菜蛾防治效果的影響
30%氟啶脲·溴蟲腈SC防治甘藍小菜蛾田間試驗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處理②和處理③對甘藍小菜蛾幼蟲有較好的防效,施藥后7 d的防效分別達到86.23%和92.20%。其中,處理②和處理⑤及處理④之間的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處理③的防治效果顯著高于處理⑤。處理⑤對小菜蛾藥后1 d的防效較低,而30%氟啶脲·溴蟲腈SC的3個處理顯示了較好的速效性,與處理⑤藥后1 d的防效差異顯著。施藥后3 d,處理③的防效顯著高于處理⑤,且處理②與處理⑤防效相當。處理④施藥后7 d的防效有所下降,而同一時間內(nèi),30%氟啶脲·溴蟲腈SC在有效成分量為75、90 g/hm2時的防效持續(xù)上升,表明該藥具有較長的持效期。
2.2 不同藥劑處理對甘藍及其他鱗翅目害蟲的影響
施藥后1、3、7 d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30%氟啶脲·溴蟲腈SC 3個劑量處理均未對甘藍產(chǎn)生藥害,且該藥劑對菜青蟲、甜菜夜蛾同樣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大約在80%以上。
3 小結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用有效成分量為75、90 g/hm2的30%氟啶脲·溴蟲腈SC在小菜蛾低齡幼蟲危害高發(fā)期對甘藍進行均勻噴霧,對小菜蛾低齡幼蟲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最高防效達92.20%。
氟啶脲通過抑制幾丁質(zhì)合成,使卵的孵化、幼蟲脫皮和成蟲羽化受阻,使蛹發(fā)育畸形,對鱗翅目多種害蟲及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雙翅目等害蟲有很高的活性,但作用速度較慢[10]。溴蟲腈是經(jīng)天然抗生素改造的合成芳基吡咯類化合物,高效廣譜,具有胃毒和一定的觸殺作用及內(nèi)吸活性,對鉆蛀、刺吸和咀嚼式害蟲以及螨類的防效優(yōu)異,但在作物上有中等持效期[11]。
30%氟啶脲·溴蟲腈SC選用具有特殊作用機理的昆蟲生長調(diào)節(jié)劑氟啶脲和對鱗翅目害蟲活性較高的溴蟲腈混配,克服了單獨使用氟啶脲速效性差和溴蟲腈持效期較短等缺點,同時能夠解決長時間連續(xù)多次使用同一種或同一種類的高劑量殺蟲劑導致小菜蛾抗性產(chǎn)生的問題[12]。施藥后7 d未發(fā)現(xiàn)對甘藍產(chǎn)生藥害,對甜菜夜蛾和菜青蟲也有較好防效。因此30%氟啶脲·溴蟲腈SC可以作為防治小菜蛾的有效藥劑,建議田間施用有效成分量為75~90 g/hm2對水均勻噴霧,在小菜蛾幼蟲期施藥。
參考文獻:
[1] 馮 夏,李振宇,吳青君,等. 小菜蛾抗性治理及可持續(xù)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J].應用昆蟲學報,2011,48(2):247-253.
[2] 沈福英.小菜蛾抗藥性治理及研究進展[J].河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0, 14(8):58-60.
[3] 黃 劍,吳文君.小菜蛾抗藥性研究進展[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2(7):1-4.
[4] TALEKAR N S, SHELTON A M. Biology,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the diamondback moth [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1993,38:275-301.
[5] ISMAIL F, WRIGHT D J. Cross-resistance between acylurea insect growth regulators in a strain of Plutella xylostella L. from(Lepidoptera:Yponomeutidae) Malaysia[J]. Pesticide Science,1991(33):359-370.
[6] 郭棟梁,王 劍,劉 賓,等.氟啶脲在冬棗中的殘留檢測及消解動態(tài)[J].農(nóng)藥,2010,49 (10):748-749,759.
[7] 徐漢虹.植物化學保護學[M].第三版.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7.
[8] DITYA P, DAS S P, SARKAR P K. Degradation dynamics of chlorfenapyr residue in chili,cabbage and soil[J].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10,84(5):602-605.
[9] 呂桂貞.殺蟲劑混配對小菜蛾毒力聯(lián)合作用及生化機理研究[D].武漢: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
[10] 周忠實,鄧國榮,羅淑萍. 昆蟲生長調(diào)節(jié)劑研究與應用概況[J].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03(1): 34-36.
[11] 徐尚成,蔣木庚.溴蟲腈的研究與開發(fā)進展[J].農(nóng)藥,2003, 42(2):5-8.
[12] 趙懷玲,尤民生.小菜蛾抗藥性及其治理對策研究進展[J].華東昆蟲學報,2001,10(1):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