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精于社交的部分設計師,他們在人際方面的天賦往往成為了設計才藝不足的重要彌補手段,這聽起來好像有些諷刺,事實是,沒有誰愿意一直面對一個面無表情、臭脾氣的人,哪怕他才華橫溢——是的,且不把溝通形容成一門藝術,但是良好的交際并不是可恥的技能。
Balenciaga前創(chuàng)意總監(jiān)Nicolas Ghesquière一年前接受了雜志《System》的采訪,在訪談中因為內容涉及老東家的負面評價而點燃導火索,Balenciaga和這個被業(yè)界充分肯定的設計師之間的積怨頓時暴露在世人面前。
Nicolas Ghesquière被品牌狀告至法庭,這場帶著硝煙的戰(zhàn)爭最終還是要對簿公堂了。
著名時裝評論員Suzy Menkes不久前就發(fā)表了一篇專欄,稱品牌不應該給設計師施加過多壓力,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時尚步伐有可能抹殺一個天才設計師的職業(yè)生命。
這些年,被東家逼走的總監(jiān)遠不止Nicolas Ghesquière一個,John Galliano和Dior的分道揚鑣以及他在此后近三年的時間里的機遇讓人看著揪心。品牌權勢之大可以在彈指間終結一個設計師的生涯,哪怕那是一個業(yè)界公認的優(yōu)秀設計師。面對《System》的訪問,這個直爽的設計師提起他與品牌合作之間的種種不如意,例如團隊創(chuàng)作的最得意的作品在最終的驗收環(huán)節(jié)被管理層否定和剔除,例如管理層不顧設計團隊的現(xiàn)實情況而執(zhí)意提出更多關于業(yè)務擴張的要求,這些對設計人員的不尊重和高強度勞動要求讓Nicolas Ghesquière感到“被壓榨干”,巨大壓力之下不得不選擇離開。然而話說回來,一個巴掌拍不響,若不是Nicolas Ghesquière在媒體訪談中透露太多有關原東家的負面消息,恐怕也不至于讓Balenciaga放招與其死磕到底。
在看客眼里,設計師往往被期許了藝術家的身份——他們應該是專注創(chuàng)意表達的,應該是不善言辭的,內斂的。于是當我們看盡了一些樂于公關和炒作的設計師,就愈發(fā)對Nicolas Ghesquière這樣默默無聞的設計師心生好感。誰能料到,這樣的專注也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Nicolas Ghesquière的坦誠在這一次媒體訪問中成為了一種不善控制言論尺度的“低情商”表現(xiàn)——我相信在最初他和Balenciaga簽訂合作協(xié)議的時候,在有關保護品牌機密方面有著嚴格的條約??v使這一次意外的解約以及合作過程中的種種不快讓他心生芥蒂,也不該在公開場合對過去的事情做太多的評價。事實上,他應該信任旁觀者,在他專業(yè)表現(xiàn)獲得普遍認可的前提下,Balenciaga出乎意料地解除雙方合作協(xié)議,明眼人大致就能明白其中關于生意人與創(chuàng)意人之間的種種摩擦因素,遺憾的是Nicolas Ghesquière選擇直白地透露這些信息,反倒讓“道義上弱勢”的品牌一方占了上風。
關于這些,其實早就是業(yè)界不成文的一種“潛規(guī)則”,以設計師為代表的創(chuàng)意人員不受尊重的事實一次又一次地被披露,著名時裝評論員Suzy Menkes不久前就發(fā)表了一篇專欄,稱品牌不應該給設計師施加過多壓力,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時尚步伐有可能抹殺一個天才設計師的職業(yè)生命,因為風波而被驅逐的John Galliano如此,精神壓力過大而最終選擇自殺的Alexander McQueen也與這些因素有關,現(xiàn)在的Nicolas Ghesquière顯然也是一個典型受害者。
Carine Roitfeld又推出個人崇拜式的傳記電影了,名字就叫做《C女士》(Mademoiselle C)。這部自戀式的電影記錄了她離開VOGUE法國版雜志的主編職位之后創(chuàng)辦自己同名雜志的全過程。電影尚未首映,消息就在各大網站上蔓延開了。你也許會說,她畢竟曾經是大牌雜志的主編,炒作的手段當然了然于心。但這并不能成為替Nicolas Ghesquière等設計師開脫的理由??v觀Carine Roitfeld離開原東家之后的軌跡,縱然她也曾在媒體訪問中回顧她和VOGUE法國版雜志之間的合作情況,也表達了自己最后離開的原因系出于“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大意,卻始終未曾見她揭露原東家的種種負面內容,我想這大概就是她的智慧所在——始終做到仁至義盡,把評價之秤的秤砣留給旁觀人群。相比之下,她的老東家VOGUE雜志所屬的康泰納仕出版集團卻買通業(yè)界知名的模特和攝影師乃至設計師,威脅他們不許和Carfine Roitfeld的新雜志合作。究竟誰是惡霸王,一目了然。越是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之下,Carine Roitfeld的好人緣境遇就越發(fā)明媚,既往的老戰(zhàn)友如Mario Testino、Karl Lagerfeld以及Tom Ford等人義無返顧地成為她身邊最堅實的護佑。這樣“絕地反擊”的經歷對于被排擠的人來說不是沒有借鑒意義的。
回想當初Carine Roitfeld剛離開VOGUE的時候,有人懷疑其離職原因是因為她得罪了Balenciaga品牌,而使所在的雜志面臨廣告客戶流失。怎料,在她離職之后不久,人們竟偶然間發(fā)現(xiàn)她與當時還在任的Nicolas Ghesquière共進下午茶,于是便有人猜測Carine Roitfeld對Balenciaga的系列給予惡評乃是假相。今天,Nicolas Ghesquière離開Balenciaga,令人恍然大悟——當初Carine Roitfeld惡評的目標顯然不是設計師本人(否則事發(fā)之后他們不可能像朋友一樣一起喝茶),而是指向Balenciaga這個品牌的管理層。
此刻,都是天涯淪落人,Nicolas Ghesquière和Carine Roitfeld尚有不錯的私交,他真應該多向后者討教如何在這個紛亂的世界里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