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一次小魚山,沿著向上的臺階,閱讀它的人文風物,想像那些出入有鴻儒的年代。
我們家是上世紀70年代搬到魚山路4號的,爬山、打鳥、捉迷藏,我和小伙伴們每天瘋玩到很晚,直到母親那嚴厲的喊聲一遍遍傳來,我們才戀戀不舍地跑下山。在小魚山上玩很過癮,山上綠樹覆蓋,山頂有德占時期的碉堡,還有堅固的炮臺……這么多年過去了,我結婚生子在東部安了家,可只要不出差,每個周末我都要回魚山路看望父母,以及爬一次小魚山,沿著向上的臺階,閱讀它的人文風物,想像那些出入有鴻儒的年代。
小魚山無疑是一座人文顯耀的山,作為島城近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祥地,20世紀初的魚山方圓便拉開了高等教育的序幕,以國立青島大學為依托,一大批近現(xiàn)代中國文壇的名人到來,他們積極倡導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創(chuàng)作。在地下黨的領導下,
“左聯(lián)”積極開展了革命文藝創(chuàng)作演出活動,島城成為當時中國最具有影響的北方文化名城之一。
資料顯示,魚山被關注,應該是清軍在膠澳設立總兵衙門以后。那時,清軍在靠近總兵衙門的這座小山上修筑了炮臺,也是德占前清軍惟一完工的海防炮臺。老百姓叫這座炮臺為“衙門”炮臺,山自然也叫“衙門山”了。魚山真正成為黃金寶地是德占以后,山的東南麓被辟為別墅區(qū),西夷高官望族、豪商富賈都競相在這里擇址筑巢,膠澳臨時總督官邸、副官別墅、海關稅務司阿里文宅邸、伯恩尼克住宅等建筑相繼破土。
1983年后,小魚山成為島城第一座古典風格的山頭園林公園,建筑設計因勢謀景,借景造型,圍繞“?!钡闹黝},突出“魚”的特色,將亭臺廊閣有機結合,使自然美、建筑美與藝術美融為一體。山頂主要建筑名觀潮閣,三層八角,高18米,與前海棧橋的回瀾閣遙相呼應。閣下建挑檐式六角碧波亭和四角擁翠亭,匾額均為藝術大師吳作人所題。東南角有順山勢而建的飄臺式三層茶室,供游人小憩或極目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