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傳染病所具有傳播途徑多種、傳播速度快、危害性大等特點,隨著經濟社會全球化的不斷向前發(fā)展,國際上加強了對傳染病的認識和關注,給予了充分的重視。我國由于社會進程的原因,現(xiàn)代法律文化起步較晚,因此我國對傳染病防治上的認識和規(guī)定并不十分完善。該文結合過失危險犯等概念對我國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相關犯罪構成的爭論點進行探討,對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主客觀條件進行了較系統(tǒng)的分析,從而建議對本罪的性質定義為過失危險犯。
關鍵詞:妨害傳染病防治罪 過失危險犯 犯罪構成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5(c)-0246-02
犯罪構成是我國刑法所規(guī)定的、決定某一行為成為犯罪所必須的一切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tǒng)一體。[1]我國刑法第330條對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進行了規(guī)定,即行為人只要違反了傳染病防治法的規(guī)定,實施了刑法規(guī)定的四種情形之一,有著嚴重傳播或甲類傳染病的,就構成本罪。
該罪的客體是國家關于傳染病防治的管理制度。該罪在客觀方面的表現(xiàn)是行為人違反國家傳染病防治法的規(guī)定,其行為引起嚴重傳染病的傳播或甲類傳染病的傳播,本罪屬于危險犯,其行為只要帶來了甲類傳染病的嚴重傳播危險,不論是否實際已經導致甲類傳染病傳播,便足以成立本罪。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單位也可成為本罪主體。本罪的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過失。
1 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犯罪客體的理解
對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所侵害客體的觀點我國刑法學界主要有以下幾種:(1)侵犯的客體是公眾的健康乃至生命及社會秩序的安定。[2](2)侵犯的客體是國家醫(yī)療衛(wèi)生管理秩序,特別是國家防治傳染病的政策和有關管理活動,以及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安全。[3](3)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傳染病防治的管理秩序和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生命及健康。[4](4)侵犯的客體主要是國家對有關公共衛(wèi)生與健康的管理秩序。[5](5)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傳染病防治的有關管理制度。[6]
第五種表述的“國家對傳染病防治的有關管理制度”更加符合我國刑法及相關的司法解釋,但更加全方位的關于此罪的犯罪客體的表述可變?yōu)椤皣谊P于傳染病防治的管理制度”。
我國有規(guī)定的傳染病共有35種,這在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中都有表述,而在這其中所列出的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和霍亂。將該罪犯罪客體確立為國家關于傳染病防治的管理制度,強調了衛(wèi)生法的獨立,體現(xiàn)了刑法傳播的使命,[7]由于傳染病所具有的極大危害性,我國制定和頒布的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來防止傳染病的流行和傳播。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89年制定了《傳染病防治法》,并頒布了《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管理的35種傳染病診斷標準(試行)》,它們和《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等其它一系列有關傳染病防治監(jiān)督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構成了我國對傳染病防治的管理制度。而妨害傳染病防治的犯罪行為,則是直接侵害了這些有關傳染病防治的管理制度。[8]
由上述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我們可以看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在其本質上應為行政犯,其主要由相關的行政法規(guī)所規(guī)范,刑法對此罪作出的規(guī)定是對超出行政法規(guī)的范圍作出的。因此,對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客體的內容應定為“國家關于傳染病防治的管理制度”。這樣才更加符合立法本意,更加符合刑法條文的規(guī)定。
2 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犯罪客觀要件的分析
在本罪的客觀方面的規(guī)定上,有兩種細化方式:①引述刑法典中罪狀的規(guī)定,認為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違反國家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行為。[9]②對本罪進一步細分為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guī)定,即實施了刑法中規(guī)定四種情形之一的行為,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的嚴重危險三個條件。[10]根據(jù)我國刑法條文、相應的司法解釋,可將本罪的客觀表現(xiàn)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行為人實施了違反國家的規(guī)定的行為,二是該行為導致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具有傳播的嚴重現(xiàn)實危險。
2.1 行為人實施了違反國家關于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行為
“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guī)定”不僅包括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guī)定,還包括該文在上述中包含的《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管理》的35種傳染病診斷標準(試行)》、《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農村實施<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準則》等一切有關傳染病防治監(jiān)督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我國刑法條文及相應的司法解釋中明確的對本罪的行為方式規(guī)定了四種情形:(1)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不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衛(wèi)生標準的;(2)拒絕按照衛(wèi)生防疫機構提出的衛(wèi)生要求對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污水、污物、糞便進行消毒處理的;(3)準許或者縱容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從事國務院衛(wèi)生行政部門規(guī)定禁止從事的易使該傳染病擴散的工作的;(4)拒絕執(zhí)行衛(wèi)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的。
2.2 該行為引起了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
該罪成立的結果性要件是必須導致了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具有嚴重的傳播危險。結合刑法條文可知若是行為人未實施刑法條文規(guī)定中的一種或幾種行為,但并沒有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或者使行為人雖然引起了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傳播嚴重危險的,但并不是實施了上述規(guī)定中的行為的均不構成本罪。本罪為危險犯,危險犯是指以行為人實施的危害行為造成法律規(guī)定的發(fā)生某種危害結果的危險狀態(tài)作為既遂標志的犯罪。因此,該條文中規(guī)定的結果性要件蘊含著以下具體內容:
行為人必須實施的是條文中規(guī)定的四種行為之中的一種或幾種,除此之外,本條文中的結果性要件還包含其他條件。
(1)引起傳播或者傳播嚴重危險的傳染病必須是甲類傳染?。焊鶕?jù)本文在上文中引述的《妨害傳染病防治法》中所提到的,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和霍亂兩種。因此,結合刑法條文分析可知,行為人實施的上述行為只有引起了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才能構成本罪。若行為人實施的上述行為引起的是乙類或丙類傳染病的傳播或傳播嚴重危險,則不能構成本罪。
(2)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傳播的嚴重危險:行為只要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傳播的嚴重危險,均可以構成本罪。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這一行為若是已經造成了相應的實際結果,即已經造成了刑法所保護客體的實際損害,使他人感染鼠疫或者霍亂。對于此種傳染病造成的結果性的判定,沒有太大的難度和分歧,判定的標準都較統(tǒng)一。另一行為模式為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的嚴重危險:即行為人嚴重違反注意義務,雖然并未實際造成甲類傳染病的傳播,但是卻具有造成甲類傳染病傳播的嚴重危險性。由本文下述中對本罪主觀上的界定可知本罪可構成過失危險犯,所以在對本罪當中的“危險狀態(tài)”的認定上要綜合考慮各種現(xiàn)實的因素,判定何為“危險”應該以更為客觀的標準進行界定。若是要更好的確定此“危險狀態(tài)”應該根據(jù)相關的醫(yī)學標準來進行判斷,結合本罪當中規(guī)定的兩種不同的甲類傳染病各自的特點、各自在不同時間段上所表現(xiàn)的不同狀態(tài)、不同危險程度來作出相應的客觀判斷。而在相關的認定上應以一般人的判斷認識水平為準,不能以專業(yè)的水平來要求普通民眾的認識水平。對于時間的把握和判斷上也必須結合于不同傳染病在不同時間段的不同表現(xiàn)特征,對其危險的判斷也應以單位或個人行為時的情況來界定,而不應以單位或個人訴訟時的情況為準。醫(yī)學畢竟是一門較為專業(yè)的學科,若單純的以司法人員來判定傳染病的嚴重程度可能會出現(xiàn)臆斷,不利于案件的界定,因此在條件允許時可組織由有關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來對“危險狀態(tài)”進行界定。
3 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犯罪主觀要件的認識
在我國刑法學界,對于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主觀構成要件的表述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①本罪的有主觀犯罪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的嚴重危險而故意為之。②本罪的主觀罪過形式可以表現(xiàn)為故意,也可以表現(xiàn)為過失。③本罪的主觀方面是過失,即對自己的行為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結果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或者雖有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而且行為人對于自己的行為違反傳染病防治規(guī)定是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
我國在區(qū)分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的標準上是以行為人在主觀上對危害結果的認識和態(tài)度作為標準的。因此,具體到本罪則應是以行為人對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的危險的結果的認識和態(tài)度來作為區(qū)分標準。
(一)對于本罪而言,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主觀上的表現(xiàn)必須只能是過失,即行為人雖然有違規(guī)的故意,但行為人對于嚴重危險結果的出現(xiàn)是由于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若是行為人的主觀方面是故意的話,則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眾安全罪定罪處罰,因其若是故意的主觀表現(xiàn)形式則其具有相當大的社會危害性,不能簡單的判定其構成本罪。
(二)從對本罪在刑法條文規(guī)定中的刑罰設置來看,本罪設置的法定刑較低。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嚴重傳播危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法定刑為7年有期徒刑。但以故意犯罪中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來與其進行對比:即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為,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將上述的兩種犯罪的量刑進行對比,可知相較于危險性相當?shù)墓室夥缸锒裕梁魅静》乐巫锏姆ǘㄐ桃?guī)定較輕,而與我國刑法所規(guī)定的絕大多數(shù)的過失犯罪的法定刑基本一致。
4 結語
通過前述對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所進行的主客觀分析,可知應將本罪的性質定義為過失危險犯,“過失危險犯”并不是我國的特例,而是引入國外的概念,我國在相關的立法中并沒有對其提出明確的概念和規(guī)定,在學界也有著較大的爭論,這一概念一經引入即獲得了學界的廣泛關注,若是能在我國的《刑法》中引入“過失危險犯”的概念則有助于我國刑法在犯罪規(guī)定上的平衡,有助于我國預防和打擊如“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這類危險性、不確定性極大的犯罪行為。本文中對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主客觀要件進行了相應的概念性的界定,將更好的幫助對于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認定。
參考文獻
[1]馬克昌.犯罪通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70.
[2]歐陽濤.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刑法注釋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3]蘇惠漁.刑法學(修訂本)[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759.
[4]周振想.刑法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623.
[5]彭蘭.妨害傳染病防治罪[J].中國刑事法雜志,1998(5).
[6]曹子丹.新刑法罪名量刑與案例通覽[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077.
[7]詹紅星.中外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構成要件比較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2).
[8]孟慶華.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幾個構成要件問題[J].法學論壇,2004(1).
[9]王作福.刑法分則實務研究[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1471.
[10]趙秉志.中國刑法實用[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