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蘇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稱出現在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企業(yè)名稱核準公告中。這意味著蘇寧銀行的名稱已經獲得了國家工商總局的批準。蘇寧云商內部相關人士也對此予以確定,但他同時也表示,銀行申請方面的工作正在繼續(xù)跟進,目前還沒有確切推進的時間表。蘇寧目前已經注冊了“suningbank.com”域名,在此期間,蘇寧還注冊了大量與此相關的域名且都在蘇寧的保護名下,再次驗證了早前對其開設銀行進軍金融業(yè)的傳聞。
蘇寧總部一位負責人稱,“現在國家政策鼓勵支持民營資本設立民營銀行,蘇寧云商確實有意籌備建立一家民營銀行,目前正在積極申報階段,名稱應該是“蘇寧銀行”。
繼阿里與亞馬遜之后,作為國內排行第三的B2C電商平臺,蘇寧始終沒有放慢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腳步。與阿里巴巴、京東等開放平臺不同的是,蘇寧的開放平臺在線上線下兩個渠道同時推進。蘇寧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體店也并不少見,布局全國的1600多家門店使得線上交易得以“接地氣”,更貼近顧客。而目前報名入駐蘇寧開放平臺的商家總數也已經超過5000家,線上平臺的蓬勃發(fā)展又切實擴展了蘇寧的交易量。
以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為代表的電商企業(yè),為何爭先恐后地試水金融服務?將給整個金融業(yè)和客戶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呢?
諸多電商欲占先機
其實,電商在金融領域也不是第一次一展身手了。早在2010年6月,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就率先在浙江成立,成為擁有小額貸款公司牌照的第一電商。據統(tǒng)計,截至2012年9月份,阿里小貸已累計為13萬客戶提供融資服務,貸款規(guī)模超過260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72%,低于我國銀行業(yè)0.95%的水平。同時,阿里金融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阿里累計向小微企業(yè)投放貸款130億元,由170萬筆貸款組成,日均貸款交易近1萬筆,平均每筆貸款額度僅為7000元。
2012年11月27日,京東商城攜手中國銀行推出“供應鏈金融服務”。京東商城供應鏈金融平臺的具體服務內容包括應收賬款融資、訂單融資、委托貸款融資、協(xié)同投資、信托計劃等,內容涵蓋了采購、物流和結算等多種金融服務。其服務對象不僅是諸多商家,就連消費者也可以享受到各項服務。
盡管蘇寧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但卻不得不承認他吃的有創(chuàng)意。蘇寧云商上半年頻頻試探著金融領域,蘇寧小貸、易付寶的開門紅之后,蘇寧云商的金融觸角終于伸向了商業(yè)銀行。在8月29日,又正式公告進軍保險,蘇寧云商與蘇寧電器集團共同出資成立蘇寧保險銷售公司,營業(yè)范圍包括:代理銷售保險產品、代理收取保險費、代理相關保險業(yè)務的損失勘查和理賠。蘇寧保險銷售公司擬定注冊資本為人民幣1.2億元,其中蘇寧云商出資9000萬元,占注冊資本總額的75%,蘇寧電器集團出資3000萬元,占注冊資本總額的25%。專業(yè)化運營保險產品,豐富了公司金融產品,推動超電器化運營;保險銷售公司還將通過網絡與門店結合進行業(yè)務推廣,推動公司線上線下融合戰(zhàn)略的實施。
“一站式”之利
沃爾瑪也曾想涉足銀行,但美國監(jiān)管層不予批準,理由是破壞銀行生態(tài),容易對美國社區(qū)銀行、中小銀行造成威脅。金融業(yè)是資金的代表,而依仗于互聯(lián)網的電商業(yè)無疑占據了更多的信息優(yōu)勢。想要依靠網絡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無疑就需要最大限度的方便消費者的交易,而第三方支付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鑒于此,電商同時掌控了發(fā)達及時的信息以及龐大的資金,得到了銀行一直壟斷著的信用地位。
一個企業(yè)最好的廣告形式,其實就是“信用”二字。有了客戶的信任,自然其銷路也就能因此打開。由此可見,像蘇寧云商這樣的電商企業(yè),進軍金融后,一旦得到了像銀行一樣的信用口碑,那么其產品就不愁得不到更多的市場。另外,對于蘇寧本身而言,銀行業(yè)務的開展也更大限度地服務于消費者的小額貸款,使消費者從取錢到花錢購物都可以在蘇寧完成,這種“一站式”的全程服務,不僅方便了消費者,自然也為蘇寧牢牢綁住了消費者。
電商進軍銀行業(yè),有著自己特有的優(yōu)勢,除了為蘇寧本身帶來諸多益處外,對于整個金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大有裨益。銀行業(yè)內人士表示,“大銀行遵循二八經濟,對中小企業(yè)和消費者缺乏特殊關注;小銀行供給不足,因為市場準入嚴格。電商開展金融服務可以獨享一定的市場空間?!便y監(jiān)會此前發(fā)布的2012年度監(jiān)管統(tǒng)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商業(yè)銀行全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24萬億元。按此計算,五大行的凈利潤占全行業(yè)的63%。按去年366天計算,五大行平均日賺21.35億元。但是在龐大的資金占有量中,諸多等待資金的中小企業(yè)卻遲遲得不到救命錢。企業(yè)都是如此,更何況個人,想要申請貸款更是難上加難。而正如阿里的貸款案例一樣,不少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紛紛成交。讓更多需要貸款而分不到資金的客戶可以一解燃眉之急。因此,電商的入駐不僅豐富活躍了銀行的業(yè)務形式,方便了大批小額貸款或急需用錢的用戶,更在不斷彌補資金分配不均的缺陷。
“質量為王”才是王道
盡管電商進軍金融有著不少先天優(yōu)勢,并且的確緩解了不少銀行資金分布不平衡的問題,但是其中仍然隱藏了諸多的問題與風險。無論是對于電商本身,還是對于整個金融體系的運轉,電商涉足金融都是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面對一套全新的游戲規(guī)則,誰能有膽量說自己一定能成為最后的贏家?
中國電子商務始于1997年,發(fā)展迅猛,早在2007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已達2.17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90%。而2008年6月底,網絡購物用戶人數達到6329萬,半年內增加36.4%。截至2008年12月,電子商務類站點的總體用戶覆蓋已經從9000萬戶提升至9800萬戶。那么電商銀行這個看似很有前途的市場是否真如商家所希望的寬廣呢?有業(yè)內專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電商在人員、管理架構、風險監(jiān)控、專業(yè)技能等方面,跟正規(guī)金融機構存在差距,不排除會導致交易秩序混亂、風險事件發(fā)生,甚至消費者權益得不到保護。這樣反過來也會傷害電商本身的市場和發(fā)展?!比缃癫簧匐娚唐髽I(yè)都在積極擴張規(guī)模,試圖達到“大流量、大平臺、大效果”,但少有企業(yè)會想到自己是否有充足的把握在一個全新的領域內取勝。中國的電商市場其實已經足夠諸多企業(yè)在其中繼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新,但卻在“規(guī)模為王”的誘惑下,不斷追求著更大更多。因此對于電商本身,不能不說這是個不小的冒險。
而對于整個金融環(huán)境而言,即便是小額貸款,也一樣要涉及到借款人的信用評級,風險的審定評判及管控能力。而電商銀行的主導優(yōu)勢就是服務于小眾客戶,但這一客戶規(guī)模小、較分散、信用等級比較低。因此如何鑒別客戶的信用等級以及確保降低不良貸款,就成了電商銀行需要面臨的一大問題。一旦不良貸款事件在電商銀行中頻發(fā),那么受損的遠不止是電商本身,整個銀行體系的信用都會因此受到影響。
不少電商企業(yè),在金融領域顯得斗志昂揚,但其中不乏盲目的鋌而走險。“規(guī)模為王”的理念始終主導著不少商家,但覬覦遠處的時候,卻又總是容易忽視眼前最該提升的本職。與其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等去開拓全新的領域以壯大規(guī)模,倒不如在本已足夠廣闊的電商世界中闖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