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jié)日。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體相同?!秴问洗呵铩び鄱罚骸笆窃乱?,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备哒T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p>
在食俗方面,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里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jié)氣,“節(jié)”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jié)”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
而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現(xiàn)在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現(xiàn)在也有了創(chuàng)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
相關諺語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里點蘿。(北方)
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江南)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銀,立春后犁鐵(指應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閩南)
立冬補冬,補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軟棗。
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閩南)
立冬南風雨,冬季無凋(干)土。(閩南)
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魚防春旱。(閩南)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贛)
重陽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晴一冬。(閩)
立冬小雪緊相連,冬前整地最當先。(江南)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西風響,蟹腳癢,蟹立冬,影無蹤。(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有風,立春有雨;冬至有風,夏至有雨。(山西)
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南方)
今冬麥蓋三層被,明年枕著饅頭睡。(全國)
臘月初八,凍掉下巴。(北方)